文章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

发稿时间:2025-04-07 14:14:27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何雄浪、梁师嘉

  人口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的主体在人,现代化的目标在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通过教育和就业双重支撑、幼育养老无忧、人口空间转移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地区新篇章。

  教育和就业双重支撑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的核心

  人口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和就业的双重支撑,就业丰富物质世界,教育丰富精神世界,两者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民族的共同现代化。

  教育提升人口的“量”与“质”。人口高质量发展既包括合理的人口总量也包括良好的人口素质,既要看人口,也要看人才。一方面,教育提升人口“量”,教育首先带来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激发一系列良性化学反应,促进生育水平适度、人口结构适宜、人口素质增长。要强化基础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均等,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完善教育对口帮扶机制,解决民族地区入学难和辍学率高的问题,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另一方面,教育提升人口“质”,优化人口结构,增强人口综合竞争力。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推动人口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型;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塑造文化的传承者与社会的建设者,推动精神培育和社会氛围形成,要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有效衔接,满足不同群体的成长需要;要在民族地区深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优化民族团结双语教育体系,探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语言互补的教材设计,强化师资队伍,提高老师的双语教学能力。

  高质量充分就业孵化人才的“用”与“能”。教育培育人才,就业使用人才,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全社会的有效劳动供给,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立足岗位实践,实现人尽其才,激发“用”的价值,释放“能”的潜力,从“人岗适配”到“人岗互促”。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和人口联动升级,积极探索一系列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禀赋相结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拓宽兼业、就业空间,增强人口吸附力;同时,要支持人才返乡创业,建立人才回流机制,引导人才反哺家乡。另一方面,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劳动力的劳动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职业成长,提升人才潜能,让就业不仅成为人才的“输出端”,更成为人才的“充电站”。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在职培训和技能迭代,围绕文旅、生态农业、民族医药等特色产业,构建对口培养链,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大力开展维修、餐饮、物流等实用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稳定就业,让劳动者更有底气更有能力面对职业的挑战。

  幼育养老无忧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的保障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关系人口发展的根本。要通过调整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延长人口数量红利释放周期;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夕阳红”消费照亮经济“朝阳升”,银发经济是民族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优化生育政策要以经济减负为基础、以服务保障为支撑、以权益平等为核心,形成家庭敢生、社会能养、国家善育的良性循环,生育支持服务体系越健全,才能越主动应对低生育率。一方面,要减轻家庭生育负担,通过经济支持缓解生育成本压力,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强化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保障作用,提高生育津贴比例,并落实延长产假期内的生育津贴支付主体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生育与育儿环境,推广普惠性托育服务、保障女性的带薪产假、增设父母共享育儿假,破解“带娃难”困境。最后,要保障女性权益,消解职业与生育冲突,反对就业歧视,加强就业保障,支持女性的职业再融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为孕期女性的就业增加保障,定期开展女职工生育权益保障专项督查;通过文化引导培育友好生育观念,构建经济减负、服务支撑、权益保障、文化包容的多维政策体系,缓解“不想生”“不敢生”的现实焦虑,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

  释放长寿人口红利,做大做优银发经济。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进程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长寿红利”,“长寿红利”的合理挖掘,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助力扩大内需,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通过创建新的养老资金筹措保障体制、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优化社会保险组合方式、推出关爱老人计划等方式,市场化激活多元供给,实现“老有所依”,提高老人自主消费的经济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创新,打造“康养+医疗+文旅”融合生态。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康养品牌,利用气候差异发展候鸟式旅居养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发展文化养老,支持老年大学开设非遗、书画等课程,开发文化养老产品线。推进养老行业与其他行业相融合的“养老+”新型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业与教育培训、健康、文化、旅游等幸福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上下游产业配套,延伸银发经济产业链。

  以人口空间优化配置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的基石

  人口发展并不是单独的、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密切相关,人口空间的优化配置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产业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夯实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

  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互动。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的关键,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关系人与城,也关系城与乡。“产业是城镇化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岗位、才有城镇人口的聚集。”要着力破除妨碍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退出与补偿机制,既要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也要着重打通城镇人才下乡的政策堵点,健全乡村人才引、育、用机制。在民族地区构建起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与融合的制度保障体系,形成“进城无忧、返乡不愁”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推动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互动,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人口发展战略,持续关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风险,加强环境保护政策落实,补齐环境短板,提升城市韧性,更好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城同步协调发展。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力资本质量。通过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消除二元结构对人口健康、能力与机会的制约,增强社会韧性,以公平杠杆撬动社会进步。一方面,加强医疗保障,缩小健康鸿沟。推动民族医疗产业发展现代化,制定民族医药标准认证体系,推动其与现代医学的互补融合,培养民族医药专业人才;完善健康保障体系,从预防到治疗的全周期覆盖,推动全民健康筛查普及,将慢性病、地方病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城乡同步实施;以人员下沉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健康教育下沉,通过社区健康讲座普及营养、运动、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居民自主健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构建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师嘉,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