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透出什么深意?

发稿时间:2025-03-06 11:10:08
来源:新华社作者:记者 黄垚、魏弘毅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提法备受关注。

  宏观政策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政策取向中强化民生导向,有何深意?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众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期待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成为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

  “今年将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更加适应当前发展需要、更具针对性。”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新形势下,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系列举措安排聚焦需求释放和供给提升,精准发力。

  “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权益,缩小收入差距,让社会收入形成‘橄榄型’结构,是当前政策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分析,通过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减轻“后顾之忧”,百姓才能放心消费,进而激活内需市场。

  与此同时,通过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健全县域商业体系等优化供给措施,可以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精细部署,立足当下,更着眼长远。

  不少代表委员注意到,今年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金李表示,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意味着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特别是聚焦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三大民生领域短板,有助于实现在惠民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

  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高品质居住需要;进一步支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

  翻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可以发现更加鲜明地体现紧扣民生需求。

  更加突出民生导向的宏观政策,如何有效落地?

  “要扭转政绩观,不能一味求‘见效快’。民生项目虽然不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长期回报特别可观。”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锦州市市长王心宇表示,地方政府要聚焦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扩大民生支出,减轻居民刚性支付负担,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康、有力、有效地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