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张占斌:扩大内需,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之举

发稿时间:2025-03-03 14:15:24
来源:人民日报

  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方位扩大内需摆在首位,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这充分表明了对扩大内需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叠加国内需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有助于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充分释放国内消费潜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超过1.8亿户的经营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还有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具有巨大的市场资源优势。

  因此,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战略主动的长久之策。

  如何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意义?如何找到全方位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妨从3个常见的误区着手,来理解扩大内需的深刻内涵——

  误区一:扩大内需是掏空老百姓的钱包。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当然需要老百姓的参与。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来不断地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让老百姓减去后顾之忧,能够放心大胆地消费。最终目的是让咱们的日子过得好,经济更稳健。

  以湖北为例,大力发展冬季冰雪经济,不仅促进了当地文旅企业的创新发展,而且催生出雪道维护、安全保障、雪具租赁等新的工作岗位,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收入。对于愿意“尝鲜”的消费者而言,不用远行到北方,就能以较高性价比享受到不错的滑雪体验。

  由此可见,鼓励消费、扩大内需,能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后又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人们有了工作就有收入,进而又能促进消费。这是实现产业发展、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和消费之间良性循环的关键举措。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要注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让更多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要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激发活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通过消费能力提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误区二:“两新”政策是短期刺激政策。

  “两新”政策是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目的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并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理念和民生福祉的关注。

  因此,“两新”政策不是简单的短期刺激消费政策,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

  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另一方面,企业投资意愿被进一步激发。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实质上是产业升级的根本驱动力,消费升级促使企业沿着“质量阶梯”进行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又会进一步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实施“两新”政策,既有利于促进当期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中长期固本培元。要使“两新”政策形成更长的后端链条,需重视以下3方面:首先,在政策着力点上,应聚焦“技术—市场”的双向穿透,既要通过消费补贴释放有效需求,也要配套研发税收抵免等创新激励政策;其次,在产业链延伸方面,需注重“设备更新—数据沉淀—服务增值”的价值链重构,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最后,要形成“市场选择—要素重组—制度适配”的动态演进机制,使短期政策工具与长期制度安排形成耦合,真正实现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和产业链全面升级。

  误区三:扩大内需意味着放弃国外市场。

  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取得的一个巨大的成就,就是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勇敢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大量商品走向世界,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考量,需要全方位扩大内需,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出来,着力构建一个以内需为主导、国内国际市场联动的新格局。

  在很多时候,扩大内需有助于推动企业加快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进而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这使得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

  全方位扩大内需,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四个积极性”。

  一是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全面促进消费和实现就业增收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消费购买力。因此,扩大消费,最根本的就是要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尤其是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从而提升广大群众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层级。同时,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以高质量供给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内需新增长点。

  二是要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全方位扩大内需,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缺一不可,这里的重点是要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民营企业是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的重要创造者,也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的供给者,对支持扩大内需战略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氛围,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要充分调动资本市场的积极性。一个强大的、高质量的资本市场,能调动各方面投融资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市场的活跃,促进上市公司不断创造效益,坚定广大投资者长期投资的信心,培养出更多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同时,要不断完善投资政策工具,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保障等薄弱领域,补短板、增后劲,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

  四是要充分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一方面,要设计合理的地方政府竞争发展机制。在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上,优化考核机制,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加之必要的顶层牵引,充分释放扩大内需的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在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激励与容错的机制,并在实践中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缓解地方和基层的考核焦虑,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

  全方位扩大内需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实干为先,既要“快马扬鞭”,尽快促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更要“登高望远”,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治理体系,为中国经济阔步前行注入持久稳定的内生动力。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