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敲定农村重点改革任务

发稿时间:2025-02-24 14:52:19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记者 汪子旭 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全文共六个部分,包括: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中,“改革”意味更加突出,提出“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多项改革任务。此次还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此次文件对于农村“三块地”即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相关的改革任务均提出了要求。

  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纠纷,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法治建设研究室主任尚旭东表示,这是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省试点”后,中央对第二轮延包试点作出的接续性部署,彰显了中央对做好这项工作的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考量,这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鲜明体现。

  “据统计,2024—2025年全国有近3000万农户土地承包到期,‘十五五’时期约有1.6亿户到期,当前是延包试点的关键期,主要任务是通过试点充分摸清问题,明晰政策安排。2025年,有的省份基本完成绝大多数农户土地延包工作,有的省份承包合同迎来集中到期,继2024年安徽、湖南、广西三个整省试点之后,四川、江苏等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较早的省份,也具备了开展整省试点的可能。”尚旭东说。

  对于宅基地,文件提出,扎实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文件还提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

  “乡村振兴、制度先行,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实际还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让广大农民获得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2025年要以深化改革为主线,突出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说。

  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4130亿斤,这是我国粮食连续21年实现丰产,也是我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高基点上实现的新突破。

  站在新台阶上如何实现再增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去年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八成,此次文件部署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就要求粮食生产要把重心放在单产提升上,通过优良品种、农业科技应用等提高生产效率。

  对此,文件提出,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

  “不论是单产提升还是品质提高,品种都至关重要,要加大种子科技创新攻关,培育更多高产优质品种。通过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等科技装备提升改善,以及生产后的收割、运输、储存等配套措施协同发力,促进粮食稳产丰产。”李国祥说。

  同时,文件还提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表示,加强整治需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并落实相关土地制度改革要求。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强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全面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非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种粮比较效益低,要采取综合措施,让农民种粮能挣钱、能得利。要深挖科技潜力,不管是加强土地整治还是提高种粮收益,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节本增效,通过提高单产、降低成本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从根本上遏制耕地“非粮化”冲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近日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上处于从研发跟踪、技术追赶、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清醒认识到农业科技国际竞争新形势,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包括现在的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我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握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抓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来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说。

  “此次文件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这就要求通过整合不同类型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农业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以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协作方式,共同攻克农业科技领域复杂难题、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科研管理处助理研究员黄义表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打破各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农业科技攻关的强大合力。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