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各地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发稿时间:2025-01-20 14:01:33
来源:人民日报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自然资源是形成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物质基础。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重从夯实资源和空间基础、提升资源要素供给和配置效能、创新新机制三个方面,对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了部署。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健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机制,推动高水平保护自然资源,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哪些特色做法?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高水平保护自然资源——

  绿水青山颜值更高

  “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各地通过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并运用各类政策发展接续产业,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昼夜旋转的“大风车”,曾经荒芜的茫茫戈壁正被一片片“蓝海”取代。甘肃临泽县的做法,正是“沙里淘金”的生动实践。临泽县治沙林场场长杨向刚介绍,当地创新“光伏+”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培育复合型沙产业新业态,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民生提升”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临泽县通过数十载治理,已营造防风固沙林20.6万亩,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7.1%。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李广泳教授表示,与临泽县类似的防沙治沙重点区域,可以通过统筹沙区治理和综合利用,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形成“治沙造林+生态修复+特色产业”模式,不断提升沙区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能力。

  坐拥骆马湖、洪泽湖,众多河流镶嵌其间,江苏宿迁市将“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和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全过程。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永介绍,宿迁市统筹规划森林植被修复、湿地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12大类、83项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将保护修复要求纳入土地供应方案,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增加和价值转化的“双赢”。

  “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源和空间基础,这是生态产品的‘生产环节’。”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王薇介绍,高水平保护自然资源,就是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导,严格自然生态保护空间底线约束,实施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厚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底色。

  高质量赋能自然资源——

  价值实现动力更强

  江西九江市选取八里湖等六宗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作为江西首单整体出让标的物进行公开出让。竞拍企业以28.73亿元竞得其15年经营使用权,探索了整体收储、设权赋能、整体评估、整体配置、收益共享、多元共治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新路径。

  赋予权能推动自然资源价值增值,一组数据很说明问题:组合供应前,六宗湖泊每年仅产生收益约0.2亿元,15年预计产生收益总共才3亿元;组合供应后,15年收益达到28.73亿元,是以前收益的近10倍。九江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英富介绍,六个湖泊集中形成“资产包”后整体配置,所得收益市、县按比例分成,用于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护资源”的良性循环。

  “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源要素供给和配置效能,是生态产品的‘配置环节’。”王薇介绍,高质量赋能自然资源,就是在明晰产权、确权登记的基础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和实施计划,分类划定储备片区和配置单元,有序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将单要素的土地出让变为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资产组合标的供应,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动力”更强。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贾文龙介绍,整合分散的各类资源资产,将多要素自然资源整合为资产组合标的后整体配置,能够推动解决单一要素配置效益低、保护使用碎片化等问题,让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变资产、聚资本、获资金”,促进资产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包括广东深圳市福田红树林保护碳汇全链条交易、陕西汉中市留坝县促进生态保护与价值实现协同发展等10个案例。

  红树林作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之一,碳汇能力是森林碳汇的10倍。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年9月26日,深圳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2024年11月20日,广东江门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圳成功拍卖,成交金额超198万元,实现了蓝碳交易跨区域互联互通。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副处长王欢欢介绍,深圳市以红树林保护碳汇为切入口,探索构建覆盖调查监测、确权登记、碳汇计量、底价评估、市场交易、金融支持的蓝碳全链条交易机制。

  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构建生态产品产业化经营开发机制,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

  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森林覆盖率达92.03%。当地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势,整合闲置自然资源资产、村集体资产并进行一体化管理和运营,发展特色养殖、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构建带农增收模式,县、镇“两山”公司牵头,带动农户将闲置房屋等资产入股经营,通过打造精品民宿等产业,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就地挣薪金、年底分红利,累计实现经营收益1100万元,村集体累计流水分成330万元,村民分红65.5万元,每年带动销售当地特色产品30万元,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王薇介绍,自然资源部已印发5批53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作为对各地实践成果和典型模式的总结,《意见》明确了自然资源领域促进“两山”转化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关键举措,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实践,培育和发展绿色新动能。(记者 常钦)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