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加大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保障力度

发稿时间:2024-11-20 14:13:26
来源:经济日报

  11月18日,财政部发布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5%,增幅继续回升。同时,保持财政支出强度,加大对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的经费保障。此外,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有序推进,6万亿元债务限额已下达各地,部分省份已经启动发行工作。

  税收年内首次正增长

  统计显示,10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5%。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8%,年内首次正增长。税收收入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国内增值税降幅(-1.2%)比前9月(-5.6%)明显收窄;个人所得税增长5.5%,为4月份以来首次正增长;股票成交额显著放大,带动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增长1.53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杨志勇认为,财政收入形势反映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夯实。10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进一步回升,税收收入数据亮点突出。财政政策推动宏观经济稳定的作用正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在稳预期方面,逆向调节的财政政策作用较为明显。

  前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981亿元,同比下降1.3%,累计降幅继续收窄。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全国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其中,前10月全国税收收入150782亿元,同比下降4.5%,主要受上述特殊因素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影响。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财政形势是经济运行的反映,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降幅收窄,反映出经济在筑底回升。“10月份当月的财政收入数据明显好转,与经济数据回暖互相印证,反映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前期存量政策在逐步生效,体现在预期改善、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回暖、消费和投资回升等方面。”

  在财政支出方面,各地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持续保持一定强度,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得到有效保障。统计显示,前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1465亿元,同比增长2.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持续回升,积极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支出结构方面,主要向民生保障和补短板等项目倾斜。”罗志恒说。

  支持“两新”效果明显

  今年,我国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提升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分领域实施细则,切实做好资金使用管理,明确“两新”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早见成效。

  从投资来看,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前10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从消费来看,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比9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

  专项债券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统计显示,截至10月末,各地累计发行3.9万亿元、发行进度98%。其中8月份至10月份发行2.1万亿元,超过前7月发行总额。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以来,财政部指导地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强调度,按旬通报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

  专项债券重点支持一系列重大项目。前10月,专项债券投向项目3万余个,支持了一大批早晚都要干、具有较强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建设,切实发挥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带动投资作用明显。前10月,各地用作项目资本金超3000亿元,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重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研究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健全管理机制,保持政府投资力度和节奏,合理降低融资成本,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债务置换加快落地

  存量隐性债务置换是实施增量财政政策的重要措施。记者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11月8日批准有关议案后,财政部11月9日将6万亿元债务限额下达各地,指导督促地方抓紧履行法定程序,稳妥做好发行工作,妥善安排债券资金。

  目前财政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锣密鼓组织落实,加强对地方的政策指导,用好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更好发挥增量政策效应。部分省份已经启动发行工作,加快政策落实落地。

  杨志勇认为,债务置换将把地方政府从债务资金支付压力中解放出来,地方政府将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同时,债务置换意味着金融资产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积极作用。市场将得到更多的资金,一些债务问题将因为资金的注入而得到化解,经营主体的活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进一步落实好增量财政政策,对接好增量财政政策和存量财政政策,将更充分地释放市场潜力,促进消费和投资的扩大,更有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杨志勇说。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