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

发稿时间:2024-11-18 14:06:37
来源:《求是》作者:刘 宁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开放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要求广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为广西开放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作出精准指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健全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以下简称“双循环便利地”),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创造良好环境。

  一、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关键一子

  广西坐拥沿海沿江沿边和联接大湾区、联接西南中南、联接东盟“三沿三联”之利,既是开放窗口,也是重要枢纽,具有“融汇天下、便利四方”的优越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着力打造双循环便利地,就是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内外联动,大力提升投资、贸易、消费、资金流动、人员往来、物流畅通便利化水平,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从而加快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场景优势转化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做活广西发展这盘棋,推动广西实现大的发展、大的跨越、大的突破,提升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广西仍属欠发达省区,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偏弱、科技创新不足、开放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较突出,发展亟待提速、提质、提效。打造双循环便利地,激发区内外各类要素活力,以营商便利度提升经济活跃度,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利于广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市场更有活力、企业更有动力、民生更有保障。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广西同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肩负重要使命。双循环便利地充分体现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求,国内国际是其宏大视野,双循环是其时代特征,市场经营便利是其主旨要义。打造双循环便利地,促进各类要素灵活高效组合、跨境跨区域顺畅流动,加快通道、平台、物流和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广西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既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又激活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动能,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

  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关键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深刻指出,“做活广西高质量发展这盘棋,棋眼就在扩大开放上”。双循环便利地,本质上是一个指向清晰、内涵丰富的开放体系。打造双循环便利地,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利于广西高效衔接协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加快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

  保障高水平安全的压舱之石。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安全护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需要我国推动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既为转出地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也为承接地产业发展注入动能。打造双循环便利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优化政务环境、要素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深化拓展东西部产业协作,有利于广西承接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把重要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筑牢我国西南中南安全屏障。

  二、着力夯实双循环便利地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打造双循环便利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赋予广西的使命任务。2022年10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关怀下,国家出台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重要文件,明确支持广西打造双循环便利地。2024年1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广西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提出6方面18条支持政策。我们把打造双循环便利地作为广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系统谋划、全面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久久为功的韧劲,举全区之力推动双循环便利地建设破局开路、奋楫笃行。

  立体联通网络高效建设。我们依托区位优势,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立健全港口扩能优服、通道高效畅通、物流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超430亿元、项目总投资过半,马道、企石、青年三大枢纽均进入船闸主体施工阶段。全力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通道海陆门户北部湾港已通达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铁海联运班列累计运输货物超310万标箱,广西正加快成为面向东盟、通达全球的开放高地。

  现代产业“筋骨”强劲支撑。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培育形成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抓好“带土移植”、“厚土培植”,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组建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深入实施深化园区改革发展专项行动,高质量办好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在建项目超万亿元。

  内外开放能级持续提升。我们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镶钻成冠”、升级发展,成功举办制度型开放主题边会、“生态原产地保护(PEOP)助力中国—东盟区域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揭牌设立中国—东盟商事仲裁协作中心和广西首批境外知识产权服务站。建好用好开放合作平台,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宁国际商事法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平台功能。高标准打造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形成169项制度创新成果并得到复制推广。

  对外贸易动力加快培育。我们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深化通关便利化、跨境电商等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红利落地。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保税物流、边境贸易、加工贸易各贸易方式占比呈“4321结构”。今年1—9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经广西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5.6%;广西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9.1%,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东盟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4.7%、18.2%,东盟连续24年保持广西最大贸易伙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在边境和西部省份中多年保持第一。

  服务实体经济走深走实。我们聚焦便利政策集成创新,培育打造“营商广西·桂在便利”服务品牌,出台全国首个线上线下企业开办省级地方标准,率先推行企业跨区域迁移登记“一次办”,建立实体经济服务员制度,累计派出600多名干部常驻14个设区市,同题共答推动解决审批审查、用地用能、交通物流、政策兑现等一系列制约经营主体发展的困难问题,广西社会物流总费用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营商环境多项重点指标达国内一流。全国工商联发布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广西2023年成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

  今日之广西,党和国家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前所未有,激动人心的宏大场景前所未有,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凝聚力向心力前所未有,打造双循环便利地恰逢其时、已成其势,具备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三、以“六个便利”推动双循环市场经营提质增效

  广西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陆海交汇门户,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便利是“户枢不蠹”的关键。《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消费便利化、资金流动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物流畅通便利化水平,这“六个便利”集中体现了双循环便利地的目标定位、指向内涵和重点任务。我们将制定实施《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三大定位”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规划》,严格对标对表党中央部署要求,着力优化开放举措、保持开放态势、提升开放效能,对内做活、对外做通,加快打造双循环便利地,千方百计让广大投资者、建设者和各类经营主体在广西真切享受到高水平的生产经营便利、工作生活便利、交往交流便利、服务保障便利。

  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营商环境是打造双循环便利地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我们将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扎实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坚定价值层面的“应该办”,消除技术层面的“不好办”,让经营主体在广西营商便利,不仅办事容易,而且成本低廉;不仅支持到位,而且服务满意;不仅发展有利,而且未来可期;不仅竞争充分,而且公平有序;不仅宜业宜商,而且舒适惬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切实保护民营、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投资便利服务体系,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打造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的区域性总部基地。全面对接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建立完善双向产业飞地、省际产业共建、跨区域产业链协作等机制,强化向海经济开放合作,当好大湾区的交通物流衔接地、产业发展辐射地、科技创新接续地、资源要素响应地、生态环境涵养地。全面对接RCEP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知识产权保护、原产地电子联网、跨境数据流动、政府采购等方面先行先试,逐步由“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引领者”。

  产业园区是实现投资便利、强健产业“筋骨”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按照“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政策一流”的目标要求,持续深化产业园区改革,整合沿边临港产业园区所在4市和毗邻3市的产业园区构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整合其余7个设区市重点产业园区构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协同发展区,突出承接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加快构建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功能,高标准对标国际市场,促进要素高效自由流动。

  衔接规则制度,大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搞活内外贸是打造双循环便利地的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今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完成,为广西加快打造双循环便利地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实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持续深化同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经贸合作,加快跨境货物贸易发展,优化大宗商品跨境流通服务体系,高效组织海外货源经桂入境、国内货源由桂出海。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扩大东盟特色产品进口准入,加快建设大宗商品进口基地、储运基地,构建RCEP区域供应链保障体系,提升产业“双循环”水平。加快布局数字贸易新赛道,培育中国—东盟大数据交易市场,加强同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试点探索跨境数据服务,拓展数字内容、数字技术、数字服务、数据交易等多种业态。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边境智慧口岸建设,打造高效便利的进出口通关服务体系,让货物进出“通”起来、“畅”起来。

  强化服务供给,大力提升消费便利化水平。消费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我们将加快构建中高端、多样化、多层次商品服务供给体系,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建设一批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品牌和产品,培育更多消费新热点,促进消费国际化、品质化、便利化。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支持南宁、桂林对标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展丝路电商合作试点,打造跨境消费集聚区。推动优化入境免签、过境免签、口岸签证等政策,加密广西至主要国际客源地航线,提升出入境旅游便捷度。建设支付便利化示范区,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畅通外籍人员支付“堵点”,实现入境消费者金融结算便利化。

  扩大金融开放,大力提升资金流动便利化水平。资金流动便利化是实现其他方面便利化的基础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我们将着力建好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推进跨境金融创新,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城。促进金融开放平台升级发展,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中后台服务、金融信息服务、财富管理服务、金融交流培训“四大基地”,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离岸金融、区域性货币清算、跨境投融资、跨境金融中介服务“四大中心”,建立中国—东盟大宗商品现货交易、黄金产业交易、区域股权投资、区域产权交易“四大市场”。推进中国—东盟区域支付清算一体化建设,扩大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使用本币结算,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手续,鼓励企业赴境外融资。聚焦与东盟产业合作、跨境投融资政策供给等重点,拓展中国—东盟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边境口岸互市贸易结算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功能,加快打造涉外金融服务最优区、政策最惠区。

  畅通交流渠道,大力提升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人文交流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精神纽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近年来,广西持续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教育、文化、健康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人文交流呈现新亮点。我们将优化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推动优化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停居留政策,提高来桂短期交流和长期工作的各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以及来桂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便利,促进人员交流更加通畅。积极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从地方层面清单化、项目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同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落实中越联合声明精神,推动各渠道、各层级、各领域广泛交流合作。

  高效互联互通,大力提升物流畅通便利化水平。互联互通是双循环便利地的血脉经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我们将深化与东盟国家的铁路、公路、海路等互联互通合作,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构建陆海空数“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格局。加快平陆运河建设,盯紧关键项目、关键时点、关键环节,全力打造优质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把这条通江达海的“巨龙”建设好、运营好。推动物流运输质效提升,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畅通“数字通道”,强化数字赋能,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面向东盟的算力枢纽和通信网络枢纽等建设,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延伸到东盟各国。

  打造双循环便利地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实质是改革开放、关键在创新发展,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以“滴水穿石”之功,实现“聚沙成塔”之效,加快把广西打造成为融通四海、畅联天下的双循环便利地,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