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坚定文化自信 勇攀文艺高峰

发稿时间:2024-11-06 15:17:57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记者 黄维 刘颖颖等

  聚光灯下、舞台中央,80后对话“90后”,讲述表演初心;光影变幻、旋律回响,艺术家们各抒己见,分享创作心得……日前,多位老中青文艺工作者齐聚人民网“为人民抒怀 为时代放歌——新时代文艺创作大家谈”交流现场,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建言献策。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精品佳作描绘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壮丽画卷。

  讴歌时代 振奋精神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我打着腰鼓在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有幸参与、见证了历史的变化,希望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现场回忆起19岁写作《青春万岁》的背景,他深情的讲述,感染着在场的嘉宾。

  从《青春万岁》到《这边风景》……作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作家,王蒙始终敏锐地捕捉着时代的脉搏,他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现实相呼应,清晰描绘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直至耄耋之年,他依旧笔耕不辍,“我始终热情澎湃地书写时代、书写生活,要继续为祖国和人民写下最美的情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红海行动》、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大江大河》……10年来,爱国主义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讴歌英雄、礼赞人民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鲜明乐章。

  如何让主旋律电影更好看?在导演陈凯歌看来,要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给观众真实感和代入感,“电影工作者应该保持初心、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主题表达与观众审美的融合,更深入呈现人物丰盈的精神世界。”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无论何种类型的影片,最重要的就是把中国精神融入其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认为,“中国电影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通过光影讲好中国故事,把更多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搬上大银幕。”

  扎根人民 锻造精品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游本昌以87岁高龄出演电视剧《繁花》中运筹帷幄的爷叔,令广大观众眼前一亮。“爷叔的经历,也是我的所见所闻。我认为他是一个光明的人物,应该体现出上海人的创新精神。演员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这样的品格赋予角色,才能感染观众。”游本昌深有感触。

  从艺多年,游本昌一直坚持“以文艺化导人心”,全力以赴演好每一个角色。“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莫问大小,只要努力,就无愧一生。”游本昌说。

  游本昌的真挚讲述,也给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中饰演张桂梅的演员宋佳带来了启发。在她看来,演员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能量,“我们尽可能展现张桂梅老师的精神,希望观众看到的就是张老师,没有宋佳。”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创作者要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作品才能有感而发、自然流露,才会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看来,文艺工作者要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电影应该从人民中来,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再回到人民中去,用高质量的作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只要有好电影,大家一定会走进电影院。身为电影人,贵在创新,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守正创新 点亮未来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越剧《新龙门客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等作品频频“破圈”,彰显了中华文化奔涌向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如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应该脚踏实地,在这片厚土上不断深入采掘和锤炼,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比如,《只此青绿》将古画《千里江山图》转变为灵动的舞蹈,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中华美学的理念和韵味也贯通其中,使广大观众真切感受到我们文化的根和魂。”范迪安说。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看来,千百年来,敦煌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既保持着开放包容的精神,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融汇和创新,使千年莫高窟焕发恒久光彩。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如何让壁画上家喻户晓的“九色鹿”和彩带飘拂的“飞天”永久保存,一代代敦煌人展开了对“数字敦煌”的探索。

  “近年来,我们建立了数字展示中心,数字电影《千年莫高》《梦幻佛宫》让游客在沉浸式欣赏敦煌艺术的过程中‘梦回千年’。目前,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未来还会有更多更新的内容展示给大家。”赵声良介绍,“我们还运用各种新媒体形式,把敦煌故事传播到国内外,让更多人从中获得灵感,创作更加丰富的文化作品。”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5000多年中华文明是巨大的宝藏,如何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在新技术应用和故事表达上下功夫,让诗词、书画、神话这些文化瑰宝转化为生动的现代影像,打造我们独有的动画电影风格。”追光动画总裁、《长安三万里》监制于洲表示。

  满载诗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闪耀着中国式浪漫。“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艺术语言,通过最新的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用‘艺术+科技’的跨界手段,把作品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丰沛的激情,坚定文化自信,勇攀文艺高峰。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