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发稿时间:2024-11-04 14:45:30
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重大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干劲热情,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性坚定性

  深刻认识这是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必将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前行、不断完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着眼2035年目标要求,明确今后5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顺利开局、行稳致远注入强大动能。广东肩负重要责任、光荣使命,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努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前沿绽放夺目光彩。

  深刻认识这是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必将有力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更好推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牢牢把握生产力发展方向,对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改革作出系统性、前瞻性部署,将有效推动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空间。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我们要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进一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深刻认识这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必将有力支撑我国更好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统筹“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部署改革工作,着力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必将有力支撑我们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广东处在“两个前沿”,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复杂。我们要始终保持历史自信和战略定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育新机、开新局,在识变、应变、求变中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深刻认识这是百年大党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必将有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更好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社会革命和改革贯穿党的奋斗历程,党的自我革命也一刻不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部署,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把改革进行到底、把社会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毅力,体现了我们党深化自我革命的清醒坚定。我们要自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社会革命提供坚强保证,把广东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立改革开放潮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改革开放高度重视,5次亲临广东、2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寄望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结合地方实际谋划实施18项重大改革任务和13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任务,接续推进新发展阶段16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推进落地1000多项改革事项。特别是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携手港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数字湾区”“轨道上的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屡创新高,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市场一体化稳步推进。大力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政务事项跨境通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顺利实施。统筹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40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获国家层面复制推广,横琴合作区“分线管理”政策顺利实施,前海累计推出805项制度创新成果、88项在全国推广,南沙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总额超千亿美元,河套深圳园区汇聚超160个高端科研项目。

  积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全国评估中获评A级,“科改企业”“双百企业”分别达39家、27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民营经济主体达1744.7万户,居全国第一。实施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制定《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广州、深圳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广东连续4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节地提质”攻坚行动,对57个县(市)实行土地指标直达,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政策,A股上市公司总量、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数据条例立法,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金额超85亿元。

  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制定出台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超过7万家,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8。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把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打造成新的5000亿元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实施“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高标准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省产业园基本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县域全覆盖。实施“大项目”扩容增量行动,抓好投资5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大企业”培优增效行动,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9家,1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实施“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出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降低制造业成本等惠企政策,近年来累计推动近7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近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行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累计建成231个基础教育集团和4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创新业主制、揭榜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新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分别达94万人、690万人。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集成式改革。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构建“县域产业发展”和“镇村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两大动力机制。出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绿色发展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推进“粤贸全球”“粤贸全国”品牌工程,打造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全覆盖。印发《广东省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办法(修订版)》和《广东省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推进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改革。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行动计划。202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3万亿元、约占全国1/5,吸收外资1591亿元、占全国14%,对外投资238亿元、占全国23%。

  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聚焦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育儿、交通、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平安等领域,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出台“稳就业16条”,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政策体系。推出“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建成“长者饭堂”超3000家、托育服务机构7200家。实现省内跨市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参保超1.6亿人次,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614万户、数量居全国首位。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21个地市高水平医院全覆盖,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全省三甲医院实现100%开设互联网医院,建成覆盖全省县域的100个紧密型医共体。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广东改革开放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广东省委召开十三届五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动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系统部署。我们将按照“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作为,更好发挥窗口作用、先行示范作用、排头兵作用、挑大梁作用。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聚焦“三个集中”“三个作用”,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健全支持政策直达快享、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申即享”机制,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打通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推动基础制度、生产要素、商贸流通等市场统一,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制造业当家体制机制,推动投向制造业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形成“硬指标”支撑。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健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则和政策,大力推进应用场景创新,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监管体系。大力发展数字产业,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千行百业。健全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省内各级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拓展地方税源,实行零基预算,推进财政资金“补改投”扩点带面,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围绕强体系、优服务、促开放、严监管、塑生态整体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和建设、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优势学科,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校区、园区、产业区“三区联动”,推动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创新资源统筹调配,加强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调度,推动科技资源向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省科技攻关任务,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推动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赋能,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围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突出强县健全动力机制。提升县域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强化县域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推进整县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支持县域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拓展跨区域产业合作形式,创新各类园区、“产业飞地”、“反向飞地”利益分享机制。深入推进强县扩权和扩权强县改革、镇街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更多经济强县和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突出富民强化制度保障。做好“土特产”文章,积极引入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乡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突出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完善产业有序转移机制、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新型帮扶协作机制等,加强珠三角地区企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有效链接。充分发挥都市圈同城化带动作用,规划建设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加快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度一体化发展。突出向海拓展发展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优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完善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机制,创新海洋要素资源供给模式,打造一批海上牧场示范项目和“风渔融合”试点项目,更好实现向海图兴、向海图强。

  围绕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在高水平开放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紧扣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完善推进粤港澳三地全方位互联互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实施“湾区通”工程,健全人才、资本、数据、技术等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动体制机制,拓展产业、科技、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携手港澳把大湾区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深化“五外联动”全方位改革。完善贸易强省建设政策支持体系,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促进外贸与外资同频共振、“引进来”与“走出去”一体发展、引资与引智协同联动。优化对内开放布局。完善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重大战略对接机制,用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等机制,推动企业双向布局、产品双向进入、要素双向流动,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

  我们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民生领域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最大限度释放改革动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主动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坚实保障、注入强劲动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