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公务用车改革最好少绕“弯子”

发稿时间:2012-02-09 00:00:00

  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推进公车改革,是公车改革不断进步的见证。此举至少有五大好处:一是公车与私车同时纳入限行范围,限制了公车特权;二是公车限行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三是公车限行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改善交通环境;四是为公车改革不断深入打基础,为公车运行节省成本,也就是为纳税人减轻了负担;五是公车限行从个别地方扩展到全国,为车辆限行当了榜样。

  在这个方案之前,北京等个别城市早已对公车采取限行措施,获得普遍赞同。但更多的城市尚未对公车进行限行。这个措施出台后,意味着那些对所有车辆未采取限行措施的城市,将率先对公车进行限行。据相关统计,全国公车总量超过200万辆,每年公车消费超1500亿元。限行之后必将在节能减排、节省公款、缓解交通等方面收到效果。因此,公众乐于看到这样的改革措施。

  不过,让人担忧的问题仍有不少。比方说,某些地方政府机构会不会多购公车以应对公车限行;某些部门公车会不会备有几个车牌来规避“少开一天车”;某些执法部门会不会对不遵守限行措施的公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公车限行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还有可能给了某些政府机构浪费公款、使用特权的机会。

  在从节能减排角度推进公车改革之前,公车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不仅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情况登记工作已经完成,据说要求百分之百登记公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也已出台,对公车排气量和价格作出明确规定;《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也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而且,杭州、广州等城市已经在探路。

  显而易见,《“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与其他公车改革方案和管理办法,共同组成中国公车改革大方案。尽管每个小方案或制度的重点有所不同,但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即,要把公车改革推向深水区,以治理车轮腐败减少公款浪费、改善交通环境和空气质量,最终来消除民怨减轻民众负担。尽管所有改革方案和管理办法都会收到一定成效,但笔者以为,还是有点绕“弯子”。

  也就是说,对于事关公众利益的公车改革,最好是出台完整的改革方案,直接切入改革主题。少用或不用碎片式的改革方式,因为碎片式改革,不仅容易错失改革良机、影响改革效率,而且难免有遗漏,也难以进行监督。一言以蔽之,碎片式改革的成本高,效果反而不太理想。所以,即使从节能减排等角度改革公车好处多多,也不如直切主题。

  在笔者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公车改革主题的话,就是“减少公车数量及运行成本”,把公车数量及运行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但遗憾的是,宁肯对公车进行限行,也不愿削减公车数量。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公车被限行之后,公共事务照常开展,这说明我们的公车数量明显过多,自然运行成本也过高,但却很少看到削减公车,反而,公车数量还处在快速增长中。据悉,2010年政府采购汽车金额攀升至800亿元,占总采购规模的14%,平均年增速超100亿元。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