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鄱阳湖建坝,应接受“公众环评”

发稿时间:2012-02-01 00:00:00

  “鄱阳湖经济圈规划环评”从谋划到编制到送审到通过,全过程近乎保密。如果没有公众的广泛知情和参与,如何让人相信,其在未来的实施中,能有效防范各种环境风险?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鄱阳湖区综合规划”已经通过了“国家环评”。而这个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在鄱阳湖与长江之间,修建一个超大型的“生态水利枢纽”,让整个湖区能够把大量的水围圈在枢纽里面,以解决鄱阳湖常态化枯水。

  鄱阳湖作为“长江之肾”、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一旦建坝,对生态环境以及下游城市产生的影响不容低估。但这么重大的事件,公众所能获得的信息却不多。在环保部的官网上,近期没有见到相关消息;只在江西省环保厅的网上,2012年1月17日有一则简讯,透露“环保部正式批复《鄱阳湖区综合规划环评报告书》,该报告书由长江委水保所和江西省环科院联合编制”。

  也就是说,“鄱阳湖经济圈规划环评”从谋划到编制到送审到通过,全过程近乎保密。如此重大的项目,如果没有公众的广泛知情和参与,如何让人相信,其在未来的实施中,能有效防范各种环境风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现在需要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大体有两大类,一类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类叫“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前者大体是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后者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型或者超大型发展规划,比如“鄱阳湖区综合规划”。而按照环保部2009年2月份出台的有关“建设项目分级审批”的办法,环保部已经不再干预“建设项目”,而是要一心一意抓好“规划环评”,因为规划比项目更能防控环境风险。

  那么,在如此重视“规划环评”的背景下,“鄱阳湖区综合规划”是怎么通过“国家环评”的呢?在环评的过程中,有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吸纳了公众的意见?

  该项目的环评编制单位,在2011年9月27日倒是进行了“鄱阳湖区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公示”。这次公示主要的问题在于,一是让公众发表意见的主要领域显得模糊宏大,让人不知如何回答,比如,“您认为该规划实施是否有利于鄱阳湖区经济的发展”等;二是,公示是否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向社会充分告知。就目前公众的反映来看,鄱阳湖大堤通过国家环评还是有些出人意料。

  鄱阳湖大堤不只关系江西民众的利益,其实,也关系到下游省份民众的利益,也关系到长江的命运,一个如此重大水利工程的环评,尽可能多地让公众知情,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另外,环保部门在更大范围征集公众意见的基础上,也应多征询民间环保组织的意见。从2005年以来,鄱阳湖要建大坝的消息就在不断地传出,但却一直未见有民间环保组织明确地参与了这个项目的“意见提交”。

  对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项目,有关部门不能关起门来搞环评,而必须接受“公众环评”。经过各界的广泛讨论,才能避免匆促开工留下隐患,毕竟,因人们的短视而对生态造成破坏的前车之鉴,并不少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