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七十五载奋进路  砥砺前行谱新篇

发稿时间:2024-10-08 15:26:31
来源:数说黔景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贵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启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新征程。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谱写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总量连续跃上新台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经过三年建设恢复,195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8.55亿元。1964年,“三线建设”在贵州启动,大幅增强了贵州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6.62亿元,先后实现百亿、千亿、万亿的历史性跨越。1984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突破1000亿元,2011年突破5000亿元,2015年突破10000亿元,2022年突破20000亿元。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13.25亿元,是1952年的2446倍。按不变价计算,1953—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与同期全国水平持平。其中,2013—2023年年均增长8.2%,增速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1个百分点。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显著提高。1952年,贵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58元,经过长期努力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明显提升。1978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5元;1992年突破1000元,达到1018元;2009年突破10000元,达到10814元;2021年突破50000元,达到50476元。2023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172元,是1952年的934倍。按不变价计算,1953—2023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与同期全国水平持平。其中,2013—2023年年均增长7.4%。

  (三)财政收入规模大幅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0.2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稳步增加。197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26亿元;2002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8.28亿元;2012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4.05亿元;2023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078.37亿元,是1950年的7423倍,1978年的332倍。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结构发生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持续推进基础产业建设,努力打破发展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发生历史性巨变,产业结构实现从单一到均衡的转变。

  (一)生产能力大幅跃升,基础产业取得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是一个贫困的农业省,随着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95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119.68万吨,增长2.8倍;肉类产量由1978年的12.80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246.88万吨,增长18.3倍。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建成覆盖3个门类、39个大类、3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现代工业体系。煤电烟酒成为工业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13122.06万吨,较1949年增长436倍;发电量2271.35亿千瓦时,较1949年增长32446倍;卷烟1184.16亿支,是1978年的7.5倍;白酒38.89万千升,是1990年的2.4倍。原材料、化工等传统行业发展壮大,水泥产量5941.42万吨,农用化肥产量228.77万吨,均较1978年有几十倍的增长。汽车、智能电视、电子元件、新能源电池等从无到有,2023年,全省汽车、智能电视、电子元件产量分别为47551辆、333.28万台、62.52亿只,电池制造产能达到35GWh。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1952年,贵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5亿元、1.59亿元、1.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8.4:18.6:13.0,农业占比非常高。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服务业日益兴旺。197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41.7:40.2:18.2。2007年,服务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占比最高的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2%;2018年,服务业占比突破50%,达到50.1%。2023年,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894.28亿元、7311.44亿元、10707.53亿元,分别是1952年的495倍、4598倍、9646倍;产业结构为13.8:35.0:51.2,由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为支撑、第一产业为基础的趋于均衡的产业结构。

  (三)基础设施巨变升级,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贵州努力克服地理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的劣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县县通高速,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高铁、地铁从无到有,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立体快捷交通网络的形成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格局,明显提升了贵州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23年末,全省公路线路里程达到21.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784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270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1657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到3954公里;形成“一枢纽十支线”的航空布局,2023年进出港旅客达2487.28万人次,起降架次24.62万次。

  三、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创新发展形成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特色科技强省,大力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涌现,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科研投入快速增加。2022年,贵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99.34亿元,是1998年的69.1倍,1999—2022年年均增长19.3%;研发投入强度为1.00%,比1998年提升0.70个百分点。R&D人员达到8.55万人,是2009年的4.3倍,年均增长11.8%。全省规模(限额)以上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3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达243.9亿元,比2016年增加86.8亿元,2017—2022年年均增长7.6%。

  (二)创新产出不断扩大。2023年,全省专利授权22149件,是1986年的1166倍,1987—2023年年均增长21.0%。其中,发明专利由1988年的1件提高到2023年的4712件;发明专利占比由1988年的0.9%提升到2023年的21.3%,提高20.4个百分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国之重器”的创新平台陆续建成投入使用,贵州科学城建成投入运营,贵州科技节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为全省科技创新研究持续向更高水平攀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近年来,贵州坚持“富矿精开”,大力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成长,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型工业化成效显现,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2%;工业投资增长10.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0.9%。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2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5%。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数字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智算中心落地,贵州综合算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22.0%。2023年末,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440.28亿元。

  四、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全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92万人搬出大山,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以来,全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3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提前完成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动态清零任务。

  (二)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乡村振兴扎实推进。贵州围绕构建“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以县城为载体,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94%,比1949年提升了48.4个百分点。人居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68%,燃气普及率90.2%,人均道路面积24.89平方米。农业产业稳定增长,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6.43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4953.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0—2023年年均增长4.1%,其中2013—2023年年均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3.93:1下降至2023年的2.89:1。贵州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2023年,全省新改建农村户厕15万户,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7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0.9%,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三)城市群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贵州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打造以贵阳—贵安—安顺为引擎的黔中城市群,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沪昆通道和粤港澳—成渝主轴三条国家交通主骨架,推动形成三条城镇发展带,支持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遵义省域副中心,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总部企业。2023年,全省9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均超千亿。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系数为0.28,9个市(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极差比为2.4:1,各地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五、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殷切嘱托,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长江上游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30多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清单。成功举办13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已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搭建国际合作、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持续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好声音”。

  (二)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全省把绿色化、低碳化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富矿精开”“电动贵州”加速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2022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1990年下降93.1%。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清洁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达26.5%。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新能源消费由1985年的10.7%提高到2022年的32.5%,提高21.8个百分点。

  (三)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治理成效持续彰显。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环境风险防控等“五场攻坚战”,绿色底色更加鲜明靓丽。2023年,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8.6%,88个县(市、区、特区)为98.7%;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114条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9.1%,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63%。

  (四)一体推进“扩绿、兴绿、护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末,全省森林面积1109.91万公顷,是1975年的2.8倍;森林覆盖率达63%,比1975年提升40.2个百分点。草地面积18.93万公顷,湿地面积25.67万公顷。整合优化后,全省自然保护地237处,面积177.05万公顷。世界自然遗产地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8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4.7万公顷。    

  六、外引内联成效显著,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陆开放、西部大开发、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自身优势,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经贸规模稳步扩大。改革开放之前,贵州没有独立的对外贸易权和出口口岸,对外经济贸易主要是执行和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出口商品实行计划调拨供应,价格由国家分级管理,外汇由国家统收统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对外贸易活力显著增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0.16亿美元,2023年达107.85亿美元,是1978年的674.1倍。1985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资148万美元,到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达50245万美元,增长了338.5倍。宁德时代、苹果、沃尔玛等一批全球500强企业落户贵州。

  (二)开放平台加快建设。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遵义综保区形成了自东向西贯穿、南北遥相呼应、辐射周边区域的“三足鼎立”对外开放格局。贵阳国际陆港试行跨省际铁海联运“一港通”快速通关,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欧班列、中老班列成功开行,2023年,中欧班列发送25列、2748标箱,黔粤班列到发230列、13982标箱。“一局四中心”建成投用,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综合性航空口岸,开通“贵阳—加尔各答”“贵阳—卡拉奇”“贵阳—德里”等国际全货运航线,为贵州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物流支撑,便捷高效的物流网络向世界各地加速延伸。

  (三)开放环境持续优化。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加强对外交往合作。成功举办中国(贵州)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重大开放活动,进一步擦亮贵州开放名片、高扬贵州开放旗帜,推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新增经营主体74.43万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09户。外商投资企业期末投资总额2142.01亿美元,期末注册资本1672.23亿美元。

  七、社会事业繁荣昌盛,共享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劳动力普遍处于失业状态。贵州在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就业调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二、三产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就业形势长期保持稳定。2023年,贵州就业人员1884万人,是1949年的3.1倍,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比例达53.3%,比1949年提高46.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4.5%、41.1%,比1949年分别提高20.7个、35.6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很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72元,是1962年的181倍、1978年的164倍、2012年的2.3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7元,是1962年的131倍、1978年的136倍、2012年的3.1倍。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0.91%降至2023年的27.84%,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9.08%降至2023年的30.91%。

  (三)保障体系逐渐完善,民生保障网织密兜牢。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入全面覆盖和深化阶段,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41.83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1851.9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9.16万人,比1994年末增加26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26.12万人,比2001年末增加624.42万人。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四)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文体旅事业日益繁荣。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扎实有力,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3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7所、中等职业学校184所、普通中学2375所、小学6156所、幼儿园10871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9.93%、92.4%、50.5%,成人学校、专门学校、特殊学校一应俱全。75年来,贵州持续加大文化投入,不断完善文化服务设施,贵州文化建设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多彩贵州文化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和时代风采。2023年末,全省文化事业机构数量达到2250个,其中公共图书馆99个,博物馆、纪念馆157个;图书出版量1.19亿册,期刊出版量1373.02万册。75年来,贵州持续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推进现代体育发展,竞技体育迭创佳绩,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场地数量11.81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1平方米。贵州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奖167项。其中,获得世界冠军13个,获得国内高水平赛事金牌41枚。“村超”“村BA”活力四射、魅力无限。近年来,贵州围绕“三大”要素,推进“四大”行动,以“黄小西正吃晚饭”等景区为重点,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2023年,拥有5A级旅游景区9个,4A级旅游景区152个,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131.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

  (五)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人民群众医疗健康得到有力保障。2023年,全省卫生机构、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3.07万个、31.54万张、35.54万人,较1978年、2012年均有大幅提升。建成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均为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更好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婴儿死亡率从1990年的65.1‰降至2023年的3.1‰,人口自然死亡率从1949年的15.67‰降至2023年的7.77‰。人均预期寿命达76.02岁,比1980年提高8.14岁。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七十五载春华秋实。贵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贵州贡献。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