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原 新: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发稿时间:2024-09-13 15:29:54
来源: 《经济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是新时代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国法定退休年龄定调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51年,政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修正),有关退休年龄规定:男工人和职员60岁,女工人和职员50岁;特殊工种,男女各提前5岁。到1978年,《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有关退休年龄规定:男干部和工人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特殊工种,男女各提前5岁;赋予一些部门和单位调整退休年龄的自主权。

  时至今日,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口老龄化时代已经到来且不断加剧。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分别为2.97亿人和21.2%,进入中度老龄社会。预计2030年—2035年期间,将超过4亿人和30%,进入重度老龄社会;本世纪中叶分别达到5亿人以上和40%以上,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这种趋势能改变么?不能。这是人口发展规律使然,不可逆转。

  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五超”特点:超巨规模老年人口数量,超快速度老龄化进程,超高水平老龄化程度,超级稳定老龄社会形态,超大差异老龄内部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为什么在今天提出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当前,我国处于典型的低龄老龄化阶段。2020年—2050年,60岁—69岁低龄老人从1.5亿人增至2.1亿人,始终占老年人口总量40%以上,是延迟退休的机会窗口。

  同时,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从1949年只有35岁增至2023年的78.6岁。退休之后,老年人健康状况日益改善,延寿是普遍现象,尤其60岁—69岁低龄老人。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健康和基本健康的比例为87.3%,其中60岁—69岁高达93.0%。低龄老人健康状况良好为延退奠定基础。

  当代低龄老人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延长,受教育程度随代际更迭越来越高。一方面,受教育年限延长而退休年龄静止,缩短了生命周期的工作年限。若退休年龄不变,生命周期中的生产性时长缩短、老年消费期延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产性时长越短,会不可避免形成对长寿和教育改善的浪费。特别是我们已经步入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时代,重体力劳动大幅减少,就业岗位对劳动者年龄和性别的包容性也得到显著增强。

  60岁前后,人的阅历、知识、技术、经验最为丰富。延退是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体现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境界;延退从整体上有利于开发和利用长寿红利;延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之一。渐进式延迟退休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从现在到未来,越早开始越主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