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出“组合拳” 逐绿而行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发稿时间:2024-08-26 15:50:25
来源:央视网

  继续《育新机 开新局》特别报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了系统部署。

  全会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未来绿色转型的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播放视频画中画传统产业向“绿”而行 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当前,钢铁、建材、印染等传统行业正积极进行绿色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在上海长兴岛电厂,这两个大圆球一样的罐子里面装着的都是二氧化碳,最多可以储存约800吨的量。每天,这些二氧化碳都会坐上管道开启它们的旅程,被分别输送到大约4公里和8公里之外的沪东中华和江南造船厂。

  国家电投上海电力长兴岛电厂总经理沈浩称:“我们现在目前稳定运行的碳捕集效率是90%,我们累计连续运行大概达到了12000小时,总的年捕集二氧化碳达到了7万吨。”

  船厂内这些黄色的管道里面装载的是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是船厂常用的焊接保护气体,像江南造船厂每天使用超过百吨,为此船厂还建设了二氧化碳储存站。项目建设后,这些储存站也不再使用,这些二氧化碳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发电厂输送到造船厂。

  中国船舶江南造船生产保障部能源专员刘建锋称:“现在管道通了二氧化碳之后非常稳定,生产几乎可以说24小时不受影响,直接成本可以缩减50%左右。”

  据测算,二期项目建成之后,这个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项目每年可以减少约1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在长兴岛上种植了556万棵树。

  绿色低碳理念不仅反映在造船业,现在许多传统企业也在加快转型。浙江绍兴的柯桥区是许多印染企业的聚集地,记者来到了浙江柯桥一家印染企业的染料房,看到一排排的盒子里装着不同类别的染料。不同于以往是人工称料,现在只需要通过屏幕下达指令,机械臂就可以自动去进行称料和溶解,溶解后的染料就会通过管道被输送到外面的染缸里。整体稳定性可以提升10%以上。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染色更多是需要大量的水来带动布料上色;现在厂房更换了新的设备,更多用气带动布料转动上色。这道核心环节的改进不仅减少了用水量,能耗跟以前相比也降低了大约40%。

  浙江迎丰科技技术中心主任金京称:“通过绿色工艺的改进,比如,涤棉从原来的两次染色到现在的一次染色,原来的8个小时改进到现在的4个多小时,用水也从原来的20吨左右降到现在的14吨、15吨。”

  公司还建立了用能、排污监测系统,其中废气处理率在97%以上。废水的回用率大约65%,这一部分每年也可以给公司节约上千万元的支出。

  浙江迎丰科技董事长傅双利称:“我们通过这些降本增效以及包括绿色低碳给我们带来了无形的收益,比如去年我们整个销售是17.3亿元,今年我们有望突破20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1—6月,柯桥全区的印染行业实现产值298亿元,同比增长10.7%;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0.7%,行业税收增长18.7%。

  在位于上海青浦的一处建设工地,这里许多建筑正在进行着墙体搭建阶段,不同的地方是它属于装配式建筑。简单来讲,就是把房屋的楼梯、窗户、柱子、房梁等各个模块在工厂里生产好之后,送到工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进行拼搭。

  记者手边的车辆上装载的就是刚刚从工厂运送来的墙体预制件。这种建造方式还降低了噪声、扬尘等环境污染,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造方式。

  随后,记者来到了一个已经建造好的房间内,是一个三室一厅。通过装配式建筑手段搭建完成后,它的隔音效果和保温性能也会更好一些,整个房间也更能维持在一个恒温状态,能耗也可以因此降低大约40%。

  做好模块化的加法和低碳化的减法,离不开预制件的生产环节。在一家装配式建筑的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正在生产着各类预制件,工厂使用的保温材料40%来自回收PET塑料,可以有效降低约30%的碳足迹。

  “绿色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预计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那么,该如何推动绿色转型,机遇又在哪里?对此,我们也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要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称:“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就是要一手抓区域协调发展,一手抓区域协同转型,目的是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此外,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也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重点,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持续降低产品能耗和碳足迹水平,鼓励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应用,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标准规范。

  文华称:“引导企业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特别是要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加大绿色产品推广力度,持续提升绿色产品市场份额。”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空间巨大,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迈进。

  文华表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环境托管服务、智慧能源管理、绿色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