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四川绵阳聚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发稿时间:2024-08-16 14:41:54
作者:李红娟 贾存斗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对科技城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城建设,2022年7月,国家专门出台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两年来,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要求,大力实施“科技立市”战略,谋划推出一系列“科技创新先行”的改革举措,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努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去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0%,增速居四川第1位,在全国GDP百强榜中排名第77位、两年提升15位;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中位列第17位,两年提升24位、全国进位最快,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一、织密创新网络,打造链接高端创新资源枢纽地。一是“云上两城”汇集创新资源。创新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深入开展“招院引所”行动,引进产业结合度高、学科优势强的院所高校和创新创业团队“云上”入驻,加速推动全国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通过“云端”汇聚科技城,全力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创新大市场。截至2024年6月底,“云上两城”已入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3所知名高校和叶志镇院士团队等35个国内外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成功攻克热容X射线CT球管、超宽带低反射环行器产品技术等一批“卡脖子”问题,累计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200余项、为在绵企业解决技术需求50余项。二是“院地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加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对新获批的国省级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给予50万元—200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对新认定的市级各类创新平台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推动院所、高校、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地方推动+院所技术牵引+N个研发团队”模式,围绕核技术、激光技术、航空与燃机等领域搭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院地联合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子技术研究院、航空动力科创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截至2024年6月底,绵阳累计建成核技术医学转化等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超220家。三是“多元协同”开展联合攻关。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创新需求,组建龙头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探索“军令状”“里程碑式考核”等管理创新,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对完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支持。九洲集团研制的北斗三号导航民用芯片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玖谊源粒子科技公司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制的医用回旋加速器打破国外垄断,四川虹科高铝盖板玻璃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近30%、位居全球第二。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颠覆性技术前沿2023》发布的驱动未来产业17项颠覆性技术中,绵阳占5项。2023年,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荣获国家科技奖7项,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至此,绵阳累计荣获国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励超350项。

  二、畅通供需两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优选地。一是创新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探索实施“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聘请16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从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遴选89名科技工作者担任“科技助理”,出台《支持科技助理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十条政策措施》,探索“1+1+N”(1个科技助理+1个科技助理所在的原单位+N个科技助理背后的校友会、朋友圈等群力量)模式,促进企业需求与院所高校科研成果精准对接和合力转化。截至2024年6月底,“科技顾问”已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参与决策咨询14次、课题研究30次;“科技助理”遴选收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730余项、完成对接420余项,成功转化46项。二是创新院地企协同转化机制。建立健全院地、校地常态对接机制,创新实行“一专项工程、一市级领导、一牵头单位、一工作专班、一实施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动态管理院所高校需求建议、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和民口企业参与国防建设配套项目“三张清单”,促成65项任务落地落实。常态化组织骨干企业到在绵科研院所“挖矿”,探索“技术+团队+股权”捆绑式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模式,推动企业、院所、高校紧密合作,促成氮化硅陶瓷基板技术、高功率微波反无人机技术等52项科技成果转化。长虹集团在走访中发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十所在全世界率先突破X射线FLASH放疗技术,便立即与其联合组建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国际领先的高能X射线FLASH放疗验证平台,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医用直线加速器供应商。三是创新跨区域合作转化机制。深化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运营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西部(绵阳)转化中心。加强与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对接,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常态化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创新挑战赛”“川渝科技论坛”等活动,打造“涪江流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品牌,推动技术需求有求必应、科技成果能转尽转。截至2024年6月底,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系列活动15场,面向全国发布最新科技成果600余项,牵线开展洽谈100余项,推动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研制等41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绵转化和产业化。

  三、优化创新生态,打造关键创新要素汇聚地。一是打出“组合拳”汇才引智。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按照“引才门槛低于同类地区、政策待遇高于同类地区”原则,出台“人才十条”,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成立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绵阳),建成四川首家国有人才集团,组建17个人才服务小分队,采取“带岗上门、带编进校”方式直接到大学校园揽才,实行现场报名、现场考核、现场签约,实现人才“最多跑一次”。截至2024年6月底,累计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5.8万名。二是创新“全周期”金融赋能。出台“金融十条”,组建川渝首家总行级科创金融服务中心、2家科技支行、17家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一批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其中农行绵阳科技支行仅用70天就挂牌运营。探索“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成功举办2023(第一届)全国产融合作大会,“应收账款融资长虹模式”“设备仪器贷”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典型案例,推动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证券交易所在绵设立中国(绵阳)科技城服务基地,绵阳成为全国首个拥有沪深北证券交易所服务基地的地级市。建成运营科创基金小镇,入驻金融机构12家、管理基金39支、管理规模超300亿元,已投资项目72个、金额124亿元。三是探索“共享型”科创服务。围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持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做强做大做优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成全国唯一的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增设河北、广东、重庆等分中心7个和工作站5个,收录企业1.3万余家、科技成果5.3万余项。建成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与140余家院所、高校、机构合作开放仪器设备7400余台(套),累计服务院地企事业单位4.5万余次。建立科技城计量认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绵易检,入驻检验检查机构221家、检验检测项目210项。四是办好“汇全球”科博盛会。立足打造全球知名的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汇聚前沿科技信息的重要平台,坚持展览与论坛并重,突出学术与产业两条主线,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推动科博会成为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科技博览盛会。历届科博会共有近7000家单位展陈项目28400余项,参展参会国家(地区)累计达60余个,举办创新发展论坛及科技人才交流等活动243场次,签约各类投资合作项目共计3609个、金额10368亿元。

  四、壮大创新产业,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示范地。一是绘制创新产业“路线图”。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链工程,创新开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创新“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模式,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和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实施产业“新赛道”卡位竞速行动,着力壮大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业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努力把“新赛道”跑成“主赛道”,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连接器、特冶新材料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型显示、无人机、核技术应用3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基地、全亚洲最大的综合性电工绝缘材料厂,获评国务院激励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二是建强创新产业“主阵地”。坚持以园区为载体做强工业,创新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聚焦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探索实行“一院所一园区一产业”模式,推动院地企合作建设特色(专业)园区。采取“院地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共建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推动先通医药等21个总投资240.65亿元的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采取“院所许可+技术转让+地方配套+平台融资”模式,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共建激光产业园,推动中久大光等23个总投资69.59亿元的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采取“一个研究院所、一支领军团队、一个实训基地、一支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的模式共建机器人智能制造园,机器人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实现从“1”到“38”的蝶变。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经验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典型案例。三是引育创新产业“生力军”。强化各类高水平创新团队、实体研发机构引进,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孵化服务体系,绵阳众创空间总数达3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达35个,在孵企业2700余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创新企业分类进行培育,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和科技企业雁阵培育计划,绵阳高新技术企业两年净增314家、达到838家,国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两年净增1291家、达到2944家,瞪羚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21户、35户。长虹集团、九洲集团入围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九洲集团入围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是四川唯一入围的地方国企。(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企业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地方改革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为2023年度“地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研究”之“绵阳市聚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对策研究”部分成果】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