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王清宪: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

发稿时间:2024-06-24 10:56:23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强调“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支持做强制造业”。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近年来,安徽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大力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强化“科创出题、金融答题”,聚焦解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过程中的融资难题,着力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积极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创新科技贷款服务,打造政银企多方协同的信贷合作新模式

  商业银行注重“稳健运营、防范风险”,有专业融资门槛设置,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投入、高风险”的特质,无法满足银行资产风险敞口覆盖的要求,银行“看不准、没预期、不敢贷”的现象比较普遍。聚焦这一突出矛盾,安徽创新推出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贷投批量联动”试点、政银担合作等举措,跨企业成长周期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2021年以来,全省科技贷款余额连跨5个千亿台阶,今年3月末达到6782亿元。自2022年6月起,全省制造业贷款连续22个月保持20%以上增长,余额达到9410.8亿元。

  一是围绕破解信贷收益风险难平衡问题,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2023年,在全国首创“共同成长计划”这一全新信贷模式,提出以优先权为基础的“跨周期”动态平衡银企收益风险的解决方案,银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签署“贷款合同+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函”,签约企业可在更长期限、更高额度内获得稳定信贷支持,签约银行享有股权投资、结算服务、债券承销等优先权。改变过去以企业财务数据为主的授信评级方式,创新开展“技术流”授信评级,银行以“看未来”视角审视科创企业融资,打消借贷顾虑,受到企业、银行普遍欢迎。截至4月末,全省有95家银行加入“共同成长计划”,签约企业超2万户,累计为9375户企业发放贷款1449亿元,实现银企收益共享、共同成长。

  二是围绕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推出“贷投批量联动”试点。2021年,在合肥市高新区率先推出“贷投批量联动”试点,通过引入政府信用,从产业基金已投或拟投企业中筛选优质科创企业,建立白名单,组团批量向试点银行、投资机构推荐科创企业,银行、投资机构在推荐名单内开展“先投后贷”“先贷后投”“贷投同步”等债股组合联动业务,这种“批发式”“小额”股贷联动模式创新,有效解决银行“看准行业赛道、看不准单个企业”的问题。截至4月末,“贷投批量联动”模式已复制推广至省内6个市的8个县区,累计为1227户科技型企业提供475亿元“信贷+股权投资”组合资金支持。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向科创企业早期和产业链前端延伸推出“初创起步期信用贷”“成长接力贷”等专属信贷产品161款。

  三是围绕解决银行信贷“后顾之忧”,完善科技融资担保服务和风险补偿机制。2019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政府性科技融资担保体系,目前全省科技担保体系成员达到135家,创新推出了“科技担”“批量担”“科联担”“科转担”等一批特色产品,累计开展科技融资担保业务超1274亿元,服务企业超1.78万户(次),覆盖全省42%的“三首”企业、47%的专精特新企业。强化风险分担机制建设,2022年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目前资金池规模超4亿元,累计撬动新发放科技贷款1972亿元,惠及2.3万户科技型企业,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问题。

  用活资本市场工具,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服务体系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缓释、预期管理、利益共享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更契合科创企业研发周期长、创新投入大的特点,可以有效弥补信贷融资的不足。适应不同类型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安徽持续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创新运用基金、上市、债券、保险等融资工具,着力壮大耐心资本,助推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成长壮大。

  截至5月末,全省备案私募基金达2094只,在皖注册私募基金规模达到1.69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境内上市公司达到17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74%,专精特新企业占46%。科技保险共为1.9万户科技型企业提供保险保障1.2万亿元。

  一是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聚焦科创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构建政府、国资、社会资本等多方出资,天使、风投、创投等全覆盖的基金体系。组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下设16只母基金,其中4只天使母子基金总规模超150亿元。2023年新增运营天使子基金11只,募资37.91亿元、居全国第1位。大力发展风投创投基金,2023年新增风投创投类基金77只,基金规模230.68亿元、居全国第6位。通过基金的有效带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科创企业项目超1000个、资金200多亿元,其中在科大硅谷风投创投街区落地基金28只。组建量子科学产业引导基金、空天信息产业基金,赋能未来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优选科创企业开展上市融资。抢抓注册制改革机遇,实施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培训,组建长三角(安徽)资本市场学院,推动更多成熟期的优质科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落实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求,建立“科创100”上市专项行动企业后备库,通过与有关方面充分会商和专业遴选,从全省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中,优选120家成熟期科创企业推动上市。目前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国第6位,北交所上市公司8家、居全国第10位。

  三是创新科创债、科技保险等服务。落地全国首批混合型科创票据、全国首单私募“科技创新+专项用于集成电路”双贴标公司债券,累计发行科创类债券188亿元,居全国第7位。成立运行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全国首家区域中心,累计承保集成电路链属企业321家,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各类风险保障资金超6700亿元。探索支持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的新型融资模式,提供超长期稳定资金超100亿元。

  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着力完善科技金融生态

  作为地方政府,做好科技金融工作,关键要遵循科技产业发展规律和金融工作规律,全面增强金融工作本领和风险应对能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积极打造符合市场逻辑、满足企业需求的良好金融生态。

  一是坚持系统化推进科技金融工作。以高标准建设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组织推进体系,省政府成立科创金融改革领导协调小组,组建由19家省级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金融专家团,密切与行业主管部门、科技专家、企业家的对接会商,形成省市联动、横向协作、点面结合的科创金融改革工作机制。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打造“科创金融中心+科技金融特色机构+专业团队”多层次特色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银行机构在皖建成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8家、特色机构64家,开展专业经营团队、专用风险管理手段、专门信息管理系统、专项激励考核、专属信贷标准“五专”服务,以全省1%的特色网点贡献了近千亿元科技贷款。在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科技金融专区,集成数据形成信用评分,累计服务企业29万次,发放信用贷款4900多亿元。

  二是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出台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数字化改造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对制造业项目最高贴息可达5000万元,对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按照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0%给予贴息,对单个项目每年贴息最高可达500万元,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根据发债企业融资金额给予分段贴息,单个企业每年贴息最高可达300万元,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加强科技金融监管和激励约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推动长三角区域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协同测试。全省科技贷款不良贷款率0.39%,银行资产质量居全国第4位,金融风险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实施科技金融业务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审计、财政、金融、国资、纪检等部门共同研究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和容错机制,明确适度提高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通过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安徽科技和产业创新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7位、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9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7家,分别居全国第8位、第7位和第8位,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3位。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纵深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3%,支撑安徽工业经济规模跃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安徽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深入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添金融动能、作出安徽贡献。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