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以高质量跨越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 ——访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

发稿时间:2024-01-26 14:06:55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记者 管培利 曹 松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作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要指示。云南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方面,有哪些具体思路和举措?

  王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云南发展、牵挂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云南4700万各族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把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统一起来,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重点是坚持6条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是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我们对标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了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的战略发展目标,明晰了云南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

  二是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发展。我们立足云南资源和区位优势,把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

  三是坚持“六个大抓”。我们着眼云南的不足和差距,强调不足就是动力,差距就是潜力,持续大抓产业发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改革开放、大抓经营主体、大抓绿色发展、大抓创新发展,以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四是抓实系列三年行动。我们以三年为一轮,把重要工作和任务分解为若干三年行动,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实施,一件事一件事盯住抓,一年一年接续抓,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载体。

  五是深化“两场革命”。我们把深化干部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保障,推行“三法三化”,推动领导干部当好“施工队长”,反对“十种典型问题”,倡导“十种鲜明导向”。

  六是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我们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作为现代化建设最大动力。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脱贫人口收入,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让边疆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记者: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之一。开放发展是推动云南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云南如何通过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王宁: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老铁路运营的快速发展,云南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我们要更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更加积极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云南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叠加。

  一方面,资源优势独特。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拥有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绿色能源、矿产、生物、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就只是静态资源,甚至还会落入“资源陷阱”。为此,我们坚持发展高起点的资源经济,以资源这棵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嫁接”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产业。比如,硅光伏产业,短短几年时间产值就超过千亿元,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个重要因素是云南绿电占比近90%,“绿电+先进制造业”的产品具有更低的碳含量、更高的绿色附加值。这种资源优势可谓人无我有。

  另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一带一路”西南方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我们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全国第2位,高速铁路里程1212公里,“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中老铁路联通我国与欧亚、融入中南半岛及环印度洋地区,使云南成为国内大市场与南亚东南亚新兴市场的关键链环。前年,国务院出台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去年,国家又出台政策支持我们建设沿边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我们积极用好国家政策,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完善口岸功能,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口岸经济。这正是我们把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叠加起来,形成综合优势的一步棋。

  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嘱托,不断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记者: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体现了云南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扎实前行。3年上台阶是基础,第一年走下来,是否达到预期?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王宁: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云南3年上台阶的第一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紧紧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保持了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态势,全省经济增长4.4%、总量迈上3万亿元台阶。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呈现出质的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转方式迈出重要一步。2023年全省产业投资增长10.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五成,较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收缩的影响。二是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农业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占全国比重超过14%,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增加值连续18个月实现25%以上的增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全年接待游客10.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元,带动住宿、餐饮业等快速增长,旅游业成为拉动消费、带动发展、促进增收的重要引擎。三是经营主体引培实现新突破。全省实有经营主体突破630万户,全年净增141万户,其中净增企业38.6万户。创新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运行10个月来,累计授信贷款超820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万多家。四是对外开放呈现新亮点。昆明市托管磨憨口岸成效明显,高水平举办南博会、旅交会等,中老铁路开通2年来,货物运输拓展至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累计发送旅客2670多万人次,运输货物3170多万吨,远超预期,黄金大通道效应不断彰显。五是人民生活有了新提高。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4.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3%、8.0%。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344元、增长14.8%,实现人均纯收入在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进一步抬高了防返贫的底线。

  总体来看,我们3年上台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3年上台阶要紧扣经济转型升级下功夫,加快跨越这个关口期。当前,云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最吃劲的阶段,我们的策略是“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四句话。守底线,就是坚决守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稳支撑,就是全力以赴稳投资、稳能源电力、稳房地产,把该立的立住、立稳当。增动力,就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深化实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大抓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上台阶,就是推动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民生保障再上台阶,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闯出新型工业化新路,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加快培植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记者:新年伊始,云南省委明确要求州(市)党委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10件具体的事。这10件事几乎都是涉及民生的事。云南在民生保障上有什么新的做法?

  王宁:我们不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以“小切口”改革服务大民生。比如,我们总结推广孟连县“334”利益分配模式、永仁县“幸福里”就业服务平台、会泽县娜姑镇“三个组织起来”等做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就地就近就业。比如,我们鲜明提出“抓今天云南的教育,就是抓云南未来的发展”“谋健康就是谋民生,抓健康就是抓发展”等理念,推行“体验式”工作方法,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各地党政“一把手”当好“编外校长”“编外院长”,到学校去听一听老师和学生的意见,以患者身份看病就医走流程,实打实挂联帮助薄弱学校、医院解决困难问题。比如,我们把“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行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再比如,我们创新建立防汛“1262”预警与叫应等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采访。

  王宁:加强经济宣传工作十分重要。近年来,经济日报聚焦打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和重要阵地,持续报道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对此,我们十分感谢。希望今后继续关注云南、报道云南,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云南,增强对云南发展的信心。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