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建设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稿时间:2024-01-22 13:56:07
来源:学习时报

  坚持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发展十分关心,多次对贵州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把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作为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2021年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把工作重心转到高质量发展上来,把发展产业特别是工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促进自身发展,又服务“国之大者”。省级主抓“六大产业基地”,逐一编制规划,明确“3533”奋斗目标,提出“到2027年,形成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能源等3个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酱香白酒、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3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同时,结合“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明确各市(州)主导产业,鼓励和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

  大力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能源既是贵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又是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撑。贵州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保有资源储量约800亿吨,水资源总量排全国第9位,风、光资源比较丰富,具有水火互济、多能互补的优势。我们坚持把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方面立足“以煤为主”的省情,深入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贵州能源集团,推动煤矿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项目,推进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促进新能源与煤炭优化组合,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们通过增加优质煤炭产能、完善水电联合调度机制、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区域电力互济等措施,实现近10年来电力保供综合成效最好。

  大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贵州矿产资源富集,49种矿产资源量排全国前10位。矿产资源既是贵州发展工业的最大优势,又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中之重。我们坚持“富矿精开”,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锂、磷、铝土等一批战略性矿产和紧缺矿种取得重要进展;引进落地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推动磷化工、煤化工、铝加工、锰加工等产业向高端化延伸,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实现资源利用和产业效益最大化。坚持资源跟着产业走,推动优质矿产资源向“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集中,建设矿产资源集中采购供给平台,精准保障各类企业需求。

  大力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贵州锰、磷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三元前驱体、湿法净化磷酸、电池级硫酸锰等原辅料产量全国领先。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规划“一核两区”产业布局,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推动贵州磷化集团战略转型、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近3年,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0%以上。2023年,我们依托新能源电池材料基础启动“电动贵州”建设,全力打造从新能源电池材料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条。

  大力建设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贵州是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是8个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增速连续8年全国前三。我们聚焦数据和算力两个核心要素,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3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依托华为云构建“云服务”生态圈,贵阳大数据科创城集聚企业800家以上。抢抓机遇发展人工智能,加快打造全国算力高地,推动数据中心由存储中心加快向“存算一体、智算优先”转变,引进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智算中心,2023年智算芯片达7万张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大力推动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突破行业大模型产业,积极发展北斗、渲染、平台经济、电竞、动漫等新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大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贵州是世界酱香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在酱香白酒行业具有重要地位。我们立足推动白酒产业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区保护规划、保护条例和产业规范发展意见,下决心对白酒企业清理整治退出一批、兼并重组做大一批、就地改造提升一批,推动酒企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优强白酒企业舰队。在压降企业数量的同时,2023年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长10%,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大力建设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贵州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战略大后方,航空、航天、电子、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良好。我们积极参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加强央地合作,推进军民融合,规划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推动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协同发展,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贵州贡献。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贵州92.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处处青山绿水,气候立体多样,全域适宜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我们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入实施粮油生产、储备、加工能力提升行动,粮油面积、产量、储量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优化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做大做强茶叶、辣椒、刺梨、中药材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推动旅游业强劲复苏、提质发展。贵州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文化多彩,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公园省”,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前几年受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比较困难。我们沉下心练“内功”、补短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实施经营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项目提质增效攻坚“四大行动”,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创新方式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面向国内外经营主体推介贵州旅游。利用桥旅融合等独特优势,发展高端民宿。适应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创新发展“小车小团”等新模式,更好满足游客个性化、高品质需求。2023年以来,贵州“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广受欢迎,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人均花费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13%、119%和105%。

  (下转4版)

  围绕“六大产业基地”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贵州创新基础相对薄弱,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矿产资源选冶攻关、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支撑、数字化赋能产业等“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开展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坚持新建布局一批、优化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调整淘汰一批,推动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发展,做大做强绿色农药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集中资源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从制度上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力度,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创新平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加强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育,支持理工院校加快发展,推进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大力发展“产业导师”,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大改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阳光和雨露。我们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6条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大力整治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以企业家获得感为导向,对标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加强营商环境监测分析和考核评价,精准抓好问题整改整治,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2023年,贵州要素环境和政务环境排名分别为全国第11位、第14位。加快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少数”,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设身处地帮助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企业在贵州安心投资、发展壮大。

  全面开展产业大招商行动。发展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招商引资。特别是贵州等西部地区,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大文章,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加快自身发展。我们针对省市县明确的主导产业,逐一制定“一图三清单”即产业链图谱和在建项目、在谈项目、拟招企业清单,依据“一图三清单”开展精准招商。发挥比较优势招商,依托能源、矿产、生态、生物、气候、人力等优势,精心谋划引进一批市场需求大、带动性强的项目,努力做到以资源引投资、以市场换产业。围绕产业链招商,利用龙头企业的行业影响力搭建招商对接平台,着力引进薄弱环节、空白环节的企业和项目,实现补链、延链、强链。强化上下统筹、部门协同招商,健全“省带头、市推动、县(园区)落实”的招商协同推进机制,构建全省“一盘棋”大招商格局,规范招商引资政策,防止恶性竞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扩大对外开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克服有效需求不足,仍需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贵州虽然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开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向西开放潜力巨大。我们依托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拓展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市场,持续提升茶叶、新能源电池、白酒、轮胎、吉他等重点产品出口竞争力,推动更多“贵州制造”走向国际市场。同时,用好重大开放平台,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理念、技术、管理模式,促进企业、产业、产品转型升级,加快与国际接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