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凝心聚力打造新时代“六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发稿时间:2023-12-04 15:17:47
来源:学习时报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科学实施,事关东北全面振兴长远大计,在东北、辽宁全面振兴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次重要讲话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历次重要讲话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实践性,为辽宁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辽宁省委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坚持深学细悟、研机析理、真信笃行,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把握历史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中推动辽宁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专题召开省委第十三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的意见》,提出努力将辽宁打造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的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用以牵引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回望过去,辽宁曾创造过辉煌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淬炼生成了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等红色“六地”。展望未来,我们把打造新时代“六地”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红色“六地”是历史选择了辽宁,新时代“六地”则是辽宁选择了未来。当前,辽宁正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以超常规举措打一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各项工作呈现出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经济运行低速徘徊的态势发生重大转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发生重大转变、辽宁营商环境发生重大转变、外界对辽宁的预期发生重大转变,已经走出了多年来的最困难时期,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我们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强调要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部署和必然要求,是管总、管根本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意义。辽宁有充足的信心和底气,也有着良好的基础与优势。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时代新征程,辽宁仍然是党和国家可以委以重任的中坚力量。比如,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嫦娥”探月、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都有辽宁元素,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技术力量,是我们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实家底和最强硬核。只要我们坚持大局观念、系统思维,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就一定能够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服务“国之大者”,实现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的重要目标。

  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重任在肩。辽宁是科教大省,大院大所集中,金属材料、航空发动机、工业自动化等25个学科和专业研究在国内乃至国际举足轻重,拥有61名两院院士,具备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的丰富科教资源、深厚创新底蕴。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创新饭,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了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应用,取得了国产首艘航母下水、航母舰载机成功起飞等标志性成绩。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积极进展,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辽宁智慧。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了科教资源优势向振兴发展胜势转化。只要我们紧盯创新前沿,深挖创新潜力,就一定能在创新发展之路上走在前、当先锋。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大有作为。辽宁产业门类齐全、工业体系完备,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石化、航空装备、核电设备、生物医药、机器人等产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锻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我们持续锻造制造业长板,扎实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努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把辽宁先进制造业名片擦得更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再创辽宁工业辉煌,我们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优势明显。辽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畜牧、水产、蔬菜、水果、海鲜、食用菌等各类农产品供给在国内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坚持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努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业生产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社会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序推进。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是辽宁优势所在,我们将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让“中国碗”装上更多“辽宁粮”。

  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底蕴深厚。辽宁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革命文化、厚重的工业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辽宁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场景一应俱全,可谓“春有百花秋有叶、夏有海风冬有雪”,四季分明、风光秀美,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歌剧院、芭蕾舞团、歌舞团等名扬海内外。辽宁是体育强省,在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方面有着坚实基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世界冠军、体育人才。这些都是我们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先天优势和深厚底蕴。只要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潜力、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实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

  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区位特殊。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集漫长的海岸线、良好的港口资源等优势于一体,是我国对接东北亚、沟通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海陆门户,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我们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要我们把内在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就一定能够把辽宁打造成为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

  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坚定不移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总体要求、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是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金钥匙”。全力打造新时代“六地”,标志着辽宁全面振兴按下了“快进键”,步入了“新赛道”。新时代“六地”建成之时,就是辽宁全面振兴之际。我们必须以咬定目标不放松的韧劲,以敢闯敢干加实干的拼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抢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机遇,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四个万亿级产业基地。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我们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企业科技主体地位,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央地合作模式,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振兴发展的“龙头”。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形成国企民企外企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着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锚定建设农业强省,深入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大投入提标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把农业建成大产业,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发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优势,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分类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振兴示范带、美丽宜居村,打造具有辽宁山海平原特色的美丽乡村。

  坚持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深化同日韩合作,拓展同俄蒙贸易往来,拉紧与欧美经济纽带,巩固提升东南亚、中西亚的经贸合作,升级货物贸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把辽宁建设成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国家向东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积极构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提升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影响力,打造中国(沈阳)韩国周、中日(大连)博览会品牌,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等重大展会。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统筹规划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坚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着力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我们要把提高人口素质摆在首要位置,持续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解决好生得起、养得好问题。保持适度人口规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因素的能动作用,以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效对冲人口总量的下降,为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力资源保障。锚定人才强省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着重招引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高端人才、行业领域专门人才等振兴发展急需人才。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体系,深化“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辽宁创新创业,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坚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我们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必须下好的先手棋,坚决向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宣战”,着力解决经营主体关切的突出问题,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办事不找关系、用权不图好处”成为常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突出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敢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撑腰鼓劲,构建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更大力度遏增清存,坚定不移“揭盖子”“牵藤子”“挖根子”,从严整治金融、政法、国企等重点领域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实现辽宁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

  弘扬务实作风,强化使命担当,扎实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会不期而遇。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注重战略谋划、前瞻布局、整体推进、协同发力,扎实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强化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辽宁向来不缺乏改革基因和创新意识,全国第一家以发行股票形式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就诞生在辽宁。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意识越强,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好。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创新能力不足影响和制约着辽宁振兴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把问题当做创新的起点,以问题倒逼改革,用创新解决难题,以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聚集新优势,以思想的大解放打开振兴发展新局面。

  强化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的期许和厚望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和行动指南,坚决履行好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切实担负起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历史责任,自觉当好老工业基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索者、东北全面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奋进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当好开路先锋,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强化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辽宁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发展动能的加快集聚期、产业升级的转型关键期、跨越赶超的发展窗口期,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路径举措也更加清晰。大干必有成果、奋斗就有回报。我们要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把真抓实干体现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的主战场,把狠抓落实作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主旋律,强化各级领导抓落实的主体责任,坚持亲自推动、靠前指挥,提高标准、拉高标杆,对标一流、追赶一流、成为一流,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抓出成效不罢休,努力把美好“愿景”变成振兴发展“实景”,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优异答卷。

  强化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斗争就是冲着问题去、奔着问题走,目的就是解决问题、清除障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和问题越来越集中,破解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做好打赢“攻坚战”、啃下“硬骨头”的思想准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斗精神,勇敢迎接风险挑战,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努力开创实现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检验和具体行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凝心聚力打造新时代“六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