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专访嘉兴市委书记陈伟: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底气何在

发稿时间:2023-05-17 13:59:56
来源:澎湃新闻

  【访谈摘要】

  浙江省嘉兴市委书记陈伟: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了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新定位新使命。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浙江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谋划了这项工作的“线路表”和“施工图”。总的目标是:力争到2027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

  ►坚持以培优扶强为关键,加快制造业主体梯队化成长。着力培育展翅高飞的“雄鹰”企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朝气蓬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自2014年嘉兴市被浙江省政府列为全省唯一一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后,我们持续深化科创金融改革。

  ►大力实施企业“上市100”专项行动。到2025年末,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要突破100家、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

  ►创新建立“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确保每个产业园对接一个创新研究院、配套不少于一只产业基金,加快推进科创成果转化。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聚焦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服务一体化服务基地的目标定位,大力推动产业、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为全省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先行探路。

 

  嘉兴毫不掩饰进军GDP“万亿俱乐部”的雄心。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朋友圈”里,嘉兴是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一向低调务实的嘉兴,实力不容小觑——2022年,嘉兴GDP为6739.45亿元,总量位列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第11位,经济增长快于长三角核心区;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1家,列全省第2、全国第10,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80家,列全省第4。

  去年,《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嘉兴入选全国第一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很多经济强市都提出过创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申请,嘉兴跟众多大市强市竞争,成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除了拼经济、拼资本,嘉兴还有着强大的“城市磁场”和“人才引力”。从2013年至2022年,嘉兴一直保持人口净增长,2022年末常住人口达到555.1万,较上一年增长3.5万,在省内排第三,仅次于杭州和宁波。

  实干兴城,嘉兴一路高歌猛进。这座冲刺GDP“万亿俱乐部”的潜力之城,迎来了重要的战略角色转变。从2019年确立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首位战略,到2022年提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嘉兴的城市地位推向新高度。

  这意味着嘉兴从“服务配套”向区域“战略中心”转变,正成为长三角舞台上对外辐射、发光发热的“主角”之一。

  浙江省嘉兴市委书记陈伟曾坦言,这样的定位对嘉兴来说,是一场系统性的重塑,将指引嘉兴推动城市加快实现由“立足全省域”向“放眼长三角”的跃升。

  今年是浙江省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嘉兴撤地建市40周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新的历史节点赋予嘉兴新的发展使命。

  在日前的2023上海·嘉兴城市推介大会暨嘉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陈伟说,今天的嘉兴,天时地利人和俱“嘉”,“兴”起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共推一体化的滚滚热潮。

  如何谋新篇、开新局、出新招?近日,陈伟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讲述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底气,以及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的策略,先行探路科创金融改革的经验总结。

 

  打造畅达流动的世界级枢纽体系

  澎湃新闻:我们发现,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嘉兴的一体化元素,其中,嘉兴“公铁水空”联运枢纽还被写入了浙江省10大标志性项目。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特别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嘉兴有什么思路和打算?

  陈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要求嘉兴当好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了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新定位新使命。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浙江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一是聚焦“公、铁、水、空”高效衔接,打造畅达流动的世界级枢纽体系。按照“公铁水空”联运枢纽的定位,接下来五年,全市累计交通投资将超2000亿元,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枢纽、铁路枢纽、航空物流枢纽、海河联运枢纽“四大枢纽”。公路方面,加快推进苏台高速二期、嘉兴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快速路等项目,到2027年,全市将形成“三纵三横七连”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方面,围绕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与青浦、苏州协同推进沪苏嘉城际铁路建设。同时,加快推进通苏嘉甬高铁、萧山机场枢纽接线工程、沪平盐城际铁路等牵引性项目建设。水运方面,强化嘉兴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协作,加快海河联运示范工程、鱼腥脑航道等建设,力争到2025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超1.5亿吨,海河联运集疏运量超4500万吨。机场方面,加快建设嘉兴机场,打造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将于2025年建成投运,预计2030年机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80万人次和110万吨。

  二是突出“科技、产业、人才”协同发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联合体。我们将深度参与共建G60科创走廊,深化与上海的创新合作、产业协同,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等技术成长型产业,着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高精尖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智造创新强市。

  三是坚持“生态、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打造诗意栖居的绿色人文家园。用好嘉兴210万亩良田、120万亩湿地、50万亩水面的自然禀赋,实施“九水”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蓝色珠链”工程,推动乌镇、西塘等古镇与周边地区古镇串珠成链、联合申遗,与上海携手打造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红色旅游精品路线,让绿色生态更动人、青色文化更彰显、红色旅游更兴旺。

 

  建设智造创新强市的“线路表”和“施工图”

  澎湃新闻:我们注意到今年全市“新春第一会”,你们提出要“推动嘉兴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这背后是怎样的发展理念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陈伟:我们之所以提出建设智造创新强市,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的必然要求。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今年,浙江省委作出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重大部署。这些都为我们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第二,这是立足产业基础、放大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嘉兴产业体系完善、制造业基础扎实,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达1.42万亿元,拥有32个工业大类、近5万家制造业企业,规上工业营收列全国所有城市第19位、地级市第8位,这些是我们建设智造创新强市的坚实基础和底气所在。

  第三,这是顺应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的现实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建设智造创新强市,就是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全域创新、全程创新、全量创新、全速创新,为嘉兴制造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澎湃新闻:建设智造创新强市,嘉兴的目标是什么,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

  陈伟: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谋划了这项工作的“线路表”和“施工图”。总的目标是:力争到2027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在5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发挥嘉兴国家高新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平台的引领作用,促进院企对接、产研融合,大力引育创新人才,建好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融通资金链浇灌产业链。

  二是坚持以链式集聚为导向,加快制造业集群化发展。今年力争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000亿元,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超过150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

  三是坚持以数智融合为抓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变革。大力发展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电子通信、智能计算等产业。到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

  四是坚持以低碳环保为要求,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提升。大力发展氢能、光伏、风电、核电等绿色能源,加快构建以绿色工厂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

  五是坚持以培优扶强为关键,加快制造业主体梯队化成长。着力培育展翅高飞的“雄鹰”企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朝气蓬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7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5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0家。

 

  为全省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先行探路

  澎湃新闻:嘉兴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入选全国首个跨省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在科创金融改革方面有哪些成效?

  陈伟:自2014年嘉兴市被浙江省政府列为全省唯一一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后,我们持续深化科创金融改革。先后入选“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荣获浙江首批“科技创新鼎”,2022年又成功蝉联。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8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4家、列全国地级市第4位。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72.3%、46.6%和22.0%,均居浙江省前列。工作中主要是构建了“四个体系”:

  一是构建了全产业链的科创金融组织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科技支行的认定管理办法,目前已认定科技支行11家;引进了全国首家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太平科技保险;建设了全国首个基金小镇——南湖基金小镇,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2.8万亿;建立了以小微企业信保基金为龙头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达165.4亿元,其中科创企业在保余额接近30%。

  二是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科创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总数8390家,其中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占比超过40%。创新搭建科创金融数智化服务平台,已上线31家机构66款科创金融产品,全市科创企业贷款余额2292.5亿元。

  三是构建了覆盖企业上市全过程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企业“上市100”专项行动,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科创助力板”总部服务基地、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等相继在嘉兴落地,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末,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要突破100家、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

  四是构建了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科创基金体系。创新建立“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确保每个产业园对接一个创新研究院、配套不少于一只产业基金,加快推进科创成果转化。截至2022年末,全市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达131.3亿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729.4亿元。 

  澎湃新闻:接下来,嘉兴准备如何走出一条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陈伟: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服务一体化服务基地的目标定位,大力推动产业、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为全省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先行探路。未来五年,全市科创企业贷款年均增速达18%以上,新增备案私募基金3000亿元以上。到2027年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1.2万家。

  一是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覆盖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全产业链的科创金融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多元化的科创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撬动各类金融资源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发挥好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国有大行总行等的支持,推动更多的科创金融政策、产品在嘉兴先行先试,扩大对初创期、成长期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三是进一步发挥好民间资本的市场作用。完善政府产业基金运行机制,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力争到2027年,全市科创基金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 李嵘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吴怡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