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奋力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发稿时间:2023-05-17 13:39:11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重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全市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强化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实施党建统领“七张报表”“八张问题清单”“五项机制”,统筹推进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创新高效能治理,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实践。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优势互补、各展其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我们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部署推进“十项行动”,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实施一批牵引性项目。聚焦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等七个重点领域,迭代优化川渝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完善落实“项目化实施+专班化推进”方式,积极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重庆新机场、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等248个重大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支撑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做强一批支撑性平台。聚焦川渝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政策叠加、服务体系共建,重点打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川渝科创联动,提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着力打造“重庆实验室”,高起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聚焦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加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平台建设,以双核联动联建引领全域协调发展,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

  落实一批关键性事项。坚持为民惠民利民,建设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升级版,拓展居民服务“一卡通一码通”应用场景,推动“川渝通办”能通则通、能通尽通。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争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促进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川渝两地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多同城化待遇。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重庆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坚持把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一体推进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高起点建设开放通道。发挥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坚持改革先行、需求牵引、政策支撑,实施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持续增强通道综合服务能力。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网络接驳联系,在通道沿线布局国际经贸合作示范区、国际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分拨中心和海外仓,放大“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今年一季度货运量、货运值均增长39%。

  高水平打造开放平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聚集了重庆80%的外贸进出口、70%的外商直接投资,是对外开放的主力军。我们深入实施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走深走实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国际航空物流产业示范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创新推进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提升两江新区资源配置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深化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各类开放平台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态势加速形成。

  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计划,启动“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行动,扩大汽车、生物医药等一般贸易规模,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RCEP国家等新兴市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聚焦重点国别“一国一策”精准招商,抓紧引进补链强链重大外资项目和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外资项目。今年一季度,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9.8%,对韩国、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22.9%、24.1%、10.6%。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企稳恢复提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我们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实施“消费提振年”活动和“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做靓“爱尚重庆·渝悦消费”特色品牌,持续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大力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一季度,全市市场消费较快恢复,批发销售额、住宿销售额、餐饮营业额分别增长11.3%、13.6%、12.6%,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14.9%。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把项目投资作为争先创优、赛马比拼的主战场,开展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打表推进开工、在建、前期“三张清单”,提速放量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工业补链强链、技术改造等产业投资,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2.8%、16%。

  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常态化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服务”工作,精准实施“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一揽子政策,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新的减负清单,持续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一业一策”帮助餐饮住宿、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最大程度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我们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为切入点,强化存量思维、聚集意识,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深挖细分领域、优势赛道,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生态,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壮大智能装备、软件信息服务、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功率半导体、AI及机器人、轻合金材料等特色产业,布局空天信息、生命科学、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今年一季度,全市新能源整车产量增长25.4%、出口量增长116.5%,智能手表、液晶显示屏、工业机器人等产量增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着眼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带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培育现代金融、商贸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健康、养老、托育等普惠性生活服务供给,打造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着眼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培育行动,重点打造火锅食材、重庆小面、柑橘、榨菜等特色优势农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促进农业全链条产业升级。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软件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快提升“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大力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积极推广智能化应用场景,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今年一季度,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5.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引导创新资源、创新服务、创新人才向企业加速聚集,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255家、6401家、45230家。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亮明态度、决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我们坚持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把数字重庆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性抓手,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国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新一轮市属国企重组整合,加快存量资产盘活利用,大力培育国有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企业上市助推机制,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促进国有资本向主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今年一季度,市属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6.8%,利润总额增长10.7%。

  实施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研究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意见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打造渝商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培育创新型民营企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民营企业问题交办等工作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今年一季度,全市新设经营主体13.6万户、总量增至348.2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0%以上。

  以数字重庆建设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把数字重庆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着力建设“1361”整体构架。“1”,就是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形成算力存储“一朵云”、通信传输“一张网”、数据要素“一组库”、数字资源“一本账”;“3”,就是一体建设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构建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6”,就是建设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法治六大应用系统;“1”,就是抓好基层智治体系这个基层基础,更好承接重大任务在基层落地。目前,已出台数字重庆建设总体方案和系列专题实施方案,正加快推进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惠民暖心优服行动,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脱贫群众、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稳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聚焦解决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建立民生项目清单,滚动推进重点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启动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持续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妥善处置房地产、金融、政府性债务等风险隐患,开展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强化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等体系建设,提升城市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努力交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高分报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