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掀起加快自贸港建设新高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3-03-13 14:31:13
来源:学习时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海南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高质量发展,注重“抢人才、抢招商、大开放、大改革”,掀起加快自贸港建设新高潮,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加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位任务。海南将坚决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力,抓实自贸港政策转化,推动经济提速增效。一是深入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以旅游复苏为牵引,实施城市核心商圈打造、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消费场景提质、会展消费扩容、数字消费提速、绿色消费拓展等促消费“六大行动”,充分释放岛内消费潜力。依托生态、政策和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三方面优势,吸引高端要素和消费需求集聚,持续做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进一步丰富免税品经营品牌、品种和价格,加快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医疗技术、设备、药品与国际“三同步”,引进更多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打造一批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标志性工程。二是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更加注重投资结构和质量,深入开展“产业投资提升年”和“基础设施推进年”活动。分级分层建立重大项目谋划推进机制,形成项目库梯次结构。强化要素保障,建立“项目策划+土地超市+招商引资”供地全流程机制,重点园区工业用地实施“标准地”出让,推动土地资源与招商项目精准匹配。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社会投资门槛,推出一批PPP项目和基础设施REITs项目。全力拼抢招商引资,以更大力度“请进来”“走出去”,瞄准行业头部企业,高频次开展国际化招商,引进落地一批重大外资标志性项目。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自贸港国际化水平

  开放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命线。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重要讲话以来,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的180多项政策文件落地生效,13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陆续推出,“两个15%”所得税优惠政策、三张“零关税”清单有序实施,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逐步构建,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2022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元,增长36.8%,增速排名全国第二,其中货物出口增速全国第一;服务贸易增长22.9%,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5%,实际对外投资同比翻倍。2023年,海南将刻深自贸港“大开放”印记,加快探索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更好集聚和配置全球资源,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一是加快推进封关运作。把全岛封关运作作为自贸港建设的一号工程,加快开放口岸建设改造,年内完成封关硬件项目主体建设。制定封关后货物、物品进入“二线”的监管办法,形成科学高效的“二线口岸”监管模式和整体通关流程。积极模拟封关后场景,对海南自贸港政策制度、封关设施、系统平台、管理能力等进行压力测试,拓展测试场景,推动将洋浦保税港区“零关税”“低税率”系列政策一揽子扩大到洋浦开发区,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扩大到全岛符合条件的企业,推动制定销售税改革方案,确保2025年底如期顺利封关运作。二是提升制度开放能级。发挥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加快对接、先行先试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力争在土地、低碳、服务业开放等领域实现破题。积极试验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加工增值免关税等政策,推动鼓励类产业目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动态调整。三是打造双循环交汇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加快构建“两基地”“两网络”,即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的总部基地和东南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空海国际交通网络和国际经贸合作网络。适时恢复和加密国际航班,开通第七航权航线,开辟更多国际海运航线。融入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谋划实施“全球自由贸易港伙伴计划”,拓展国际经贸合作。深化琼港合作,争取向香港进一步开放专业服务业。四是做大经济流量。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机制,加大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服务贸易、保税维修、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的支持力度,“技工贸服”一体化,形成一批富有海南特色、聚焦南向贸易的新型贸易业态,全力以赴稳外贸。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海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约达70%。2023年,将继续咬定四大主导产业不放松,优化“两链一生态”(创新链、产业链、产业生态),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重点支持优势产业构建“链主拉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产业梯队,支持产业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度和链条化水平。一是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旅游+生态、文化、体育、康养等跨界融合,推动重大旅游项目落地建设,持续提升海南旅游质量和国际化水平。2023年,将重点加快环岛旅游公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形成“处处有旅游、行行加旅游”的全域旅游格局。二是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关键是优化结构,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发展壮大会展、贸易金融、航运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数字服务、文化、中医药等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丰富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建立资金“电子围网”,完成FT账户改造。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强化链条式培育、集群式发展,推动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通航飞机等重大项目投产,打造一批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扩展数字经济规模,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物联网、芯片设计、“游戏出海”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创新示范项目。四是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突出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推进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实施同纬度热带优异果蔬资源引进工程,启动“海南鲜品”品牌创建。高起点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鼓励深远海网箱和大型工船养殖,引导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

  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动力

  改革是海南与生俱来的基因。近年来,海南聚焦自贸港建设,下大力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极简审批”成为全国标杆,率先探索“承诺即入制”“准入即准营”改革,告知承诺数量全国第一。至2022年12月,全省经营主体增速连续34个月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海南将站在更高起点谋划推动“大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动力。一是深化制度集成创新。启动新一轮制度集成创新三年行动,围绕“保税加工转离岛免税”等重点领域,加强研究攻关。深化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强化部省联动,坚持问题导向,推出一批更具全局性和影响力的制度创新成果。二是强化经营主体培育。谋划实施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加快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升省属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采取针对性措施,提振民营企业市场信心、投资信心。深入开展上市公司培育“尖峰岭”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精英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雏鹰行动”以及“小升规”企业成长行动等高质量经营主体培育和提升“四大行动”,形成国企民企外企竞相提质的雁行阵势。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提振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实施营商环境重要量化指标赶超国内一流计划,开展“领跑行动”“赛马打擂”,常态化“病例问诊”。推进更多民生和涉企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和“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分层分类滚动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深受经营主体和百姓欢迎的创新性、标志性成果。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些年,海南把科技创新摆在引领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以打赢科技创新三年翻身仗为抓手,着力破解科技弱、人才少的突出短板,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2022年,崖州湾实验室挂牌运行,“深海勇士”号成功布设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开工,全社会研发(R&D)投入增长近五成、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国前二。2023年,海南将全面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充分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海南贡献。一是打造三大科创高地。发挥“温度”优势,支持崖州湾实验室高质量入轨,打造种子科技创新策源地;做大“种源+种业+市场”的南繁产业,打造南繁硅谷。发挥“深度”优势,建设海洋实验室海南基地,打造深海科技中试基地和成果孵化与转化基地。发挥“纬度”优势,围绕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加快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产业布局。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加快崖州湾知识产权特区、中国(海口)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先行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广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落实科研项目经费跨境支付。三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时不我待“抢人才”,优化人才政策和服务,统筹实施“四方之才”汇聚计划和“南海人才”开发计划。大力引进院士和高端科研团队,集聚产业“高精尖缺”人才,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留学归国人才创新创业。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各高校面向自贸港需求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建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