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确保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访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

发稿时间:2023-01-18 09:50:46
来源:经济日报

  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新的一年,重庆将如何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新作为新气象扛起责任担当?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就相关话题采访了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重庆将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胡衡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其中“稳”是基础、“进”是方向。重庆将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稳增长方面。重庆将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扩投资,谋划实施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加快放量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从技术改造、补链强链入手加大工业投资,推动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争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民间投资(不含房地产)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二是促消费,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牵引,打造高品质商圈和消费新地标,加大对餐饮、住宿、零售、文化、旅游、交通等重点困难行业企业的帮扶,开展丰富多样的促销活动,促进文旅消费加快回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扩大县乡、线上、外来消费,进一步聚集商气人气,恢复城市烟火气。三是稳外贸外资,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通道建设,推进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计划,稳定并扩大笔电、手机、智能穿戴等加工贸易规模,壮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专业服务等服务贸易,培育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5G等数字贸易,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争取落地一批补链强链重大外资项目和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外资项目。

  稳就业方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几年,重庆市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70万人,调查失业率低于预期控制目标。我们将坚持就业优先导向,认真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措施,更大力度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和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稳物价方面。近几年,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始终控制在3%以内,物价运行总体平稳。物价稳,则民心稳。我们将扎实做好民生商品产销衔接和储备调度,稳定生猪、粮食、蔬菜生产供应,加强市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等领域扰乱市场行为,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确保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

  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重庆将通过抓好“三稳”工作,加快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记者:重庆是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打算?

  胡衡华:重庆是制造业重镇,中央赋予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使命,这是重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落脚点。我们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谋划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保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力争到2027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重点在4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加快推动汽摩、电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材料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若干未来产业集群,加快构建“2+6+X”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构建“产业大脑”体系,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重庆智能制造“升级版”。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优化完善“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全面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继续高标准办好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服务能级,打造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

  四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动领军“链主”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企业上市“育苗”行动和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梯次培育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记者:当前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重庆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胡衡华: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税、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从重庆看,民营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0%以上,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0%。我们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用心用情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广大民营企业敢干、敢闯、敢投。重点抓好4件事:

  一是切实强化助企纾困。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新的减负清单,充实完善稳经济政策包,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市场开拓、项目融资、物流运输、稳岗拓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帮助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恢复发展。

  二是培育壮大渝商队伍。实施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大力培育创新型民营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数字化发展、绿色化转型。打造渝商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民营企业全周期全方位赋能机制,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开展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让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三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扎实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抓好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推出更多利企便民改革举措,持续提升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和要素保障环境。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规定和做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性经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搭建中国(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重庆市企业合规促进会等政商沟通载体。恪守契约精神,带头守信践诺,建设“山城有信”平台。动态完善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民营企业问题交办等工作机制,营造亲商尊商、稳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