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扎实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发稿时间:2022-09-23 11:16:00
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云南工作,深切关怀云南各族群众。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作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和“四个突出特点”“四个方面重点工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致力于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扎实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出新硕果

  我们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在学懂上下功夫,内化为思想信仰。坚持第一议题制度,省委常委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大学习、大宣讲、大调研活动,举办专题研讨班和读书班,对全省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推动学习贯彻工作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在弄通上下功夫,深化为行动动力。云南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民族团结进步、生态环境良好、边疆繁荣稳定的基础之上。落实好“三个定位”,需要较强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我们把“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和“四个突出特点”统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认清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在做实上下功夫,转化为工作成效。我们制定“一个跨越”“三个定位”的实施意见和系列规划,一项项落实,一步步推进。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新一届省委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再学习再认识,部署开展产业强省、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营商环境、农村供水保障、城乡绿化美化、中老铁路沿线开发等一系列三年行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精准抓住了云南省情和发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特质,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我们将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动员全省4700万各族群众满怀信心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真正做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我们立足“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于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突出特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64亿元、增长3.5%,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提升到第17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抓产业发展,大抓产业项目,大抓市场主体培育,大抓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绿色铝、绿色硅、新材料等产业链条更加完备,全省电力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绿色能源占比近90%。茶叶、鲜切花、咖啡、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每年为上海、广东、香港等地输送大量新鲜、高品质的蔬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云南旅游业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总收入接近1万亿元、智慧旅游成为全国标杆。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全省高速公路里程从2012年的2900多公里到2021年突破1万公里、居全国第2位。农村公路超过26万公里、居全国第2位。铁路运营里程达4741公里,16个州(市)有一半通了高铁。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中缅油气管道及中石油石化炼化项目建成运营。乌东德、白鹤滩等一批世界级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滇中引水工程全线开工,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制约滇中发展最关键的缺水问题。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以昆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滇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8.47%提升至2021年的51.05%。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一批制度创新案例,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总体能力在全国排位从2012年第28位提升到2021年第21位。

  云南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我们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部署和要求,千方百计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努力实现后来居上。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50万人易地搬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第二次“一步跨千年”。

  脱贫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出行难、喝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广大脱贫群众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既转变了生产方式、也转变了生活方式,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85元增加到2021年的12267元,年均增长28%,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们将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力争用2至3年时间,全省脱贫人口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我们立足“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相互交织”的突出特点,深入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年均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面实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全部建成现代化小康村。

  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深入开展。创建1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3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5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位居全国前列。

  边境安全稳定局面更加巩固。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大力推进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有效减少了境外疫情的输入,遏制了跨境违法犯罪高发势头,边境管控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深入开展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保持了边疆巩固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云南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将始终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行动,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步伐,推动云南民族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示范引领。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我们立足“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的突出特点,坚决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

  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扎实推进。全力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完成九大高原湖泊“两线”(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划定工作,制定“三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管控指导意见,抓实“退、减、调、治、管”五项措施,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加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推进亚洲象、香格里拉等国家公园创建。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和世界环境司法大会,亚洲象北上及返回之旅温暖了全世界。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启动实施粗钢产能清理整顿等“八大行动”,加快推动落后和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决不要带污染的GDP。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我们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湖泊水系综合治理,推进全省国土全域绿化美化,全面提升“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影响力。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我们立足“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的突出特点,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做好内外统筹、双向开放这篇大文章,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对内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合作,对外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全省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10亿美元提高到2021年的486亿美元。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建设力度加大。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成效明显,国内外累计发送货物771万吨,发送旅客713万人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黄金线路”作用日益凸显。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周边国家领导人互访成果涉及云南事项,与9个国家搭建12个多边双边合作机制。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合作论坛、澜湄合作论坛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云南背靠14亿人口国内大市场,面向23亿人口的南亚东南亚国际大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对接RCEP,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了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民生工作面广量大,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12年以来,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7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和10.6%,高于经济增速。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

  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三甲医院州(市)全覆盖,县、乡、村卫生机构全面达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住房保障不断加强。截至2021年底,全省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基本建成58.5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8.66万户,建设公租房91.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36万套。

  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及时科学精准处置散发疫情,实现“动态清零”。因地制宜设立边境境外防范缓冲区、边境疫情管控缓冲区、口岸管控缓冲区,坚决把境外疫情控制在边境一线,未发生外溢。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先后派出4批1206名医务人员支援上海,2批53名医务人员支援海南。坚持“保防疫”和“保通关”两手抓,恢复开通29个口岸(通道),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复苏的影响。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将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全面从严治党焕发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从组织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全面从严治党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鲜明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健全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机制,常态化开展一线蹲点调研考察识别干部工作,建设敢于担当、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

  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推进。接续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和“智慧党建”三年行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充分彰显。

  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扎实开展。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引导各级干部把办公室搬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一线,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下基层、抓落实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推动全省上下工作作风持续改进、工作效能不断提升、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政治生态持续好转。坚定不移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紧盯烟、茶、玉、矿等云南有特点的资源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深化以案促改,坚决肃清余毒流毒影响。坚持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10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核心就是力量、就是方向,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无往不胜。新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金钥匙”,只有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改革开放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坚持向改革要红利、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才能把战略利好转化为云南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强劲动力。抓落实考验的是能力、检验的是作风,只有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才能让每项工作实起来、落下去。全面建设现代化关键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才能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坚强有力。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高标准谋划推进“三个定位”,以更实举措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不懈奋斗。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