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

发稿时间:2022-06-08 14:50:20
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种变化在作为“中华水塔”“地球第三极”的青海尤为明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多次亲临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举全省之力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瞄准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目标,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中华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全力推进,取得来之不易的明显成效,成为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建设、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丰硕成果的重要窗口。

  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国家公园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源保护、生态治理、公益管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有效破解“九龙治水”难题,积累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来贺信,为我们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在园区53个行政村成立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1.72万名农牧民放下牧鞭、持证上岗,人均年增收2.16万元,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双赢。携手组建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等规范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通过不懈努力,国家公园面积占到了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高标准建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高标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加强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保护,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建立健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

  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河湖管理和保护,是“中华水塔”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和重中之重,必须扛起源头责任、干流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扎扎实实开展“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制定出台水生态保护规划和“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政策措施,全面增强保水、增水、净水等核心生态功能。出台河长制湖长制条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专项考核办法等,建立江河源守护人制度,建立健全维护水生态安全的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河源区生态保护和谷盆地环境治理,因地制宜开展生态补水,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全力守护江河流域上游生态安全。加快推动引黄济宁、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二期等一批事关全局、支撑发展、保护生态的重大项目,初步形成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骨干水网。搭建流域、区域合作平台,建立联保联治协作机制,推动建立三江流域省份共建共享机制。通过不懈努力,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源头活水近千亿立方米,水源涵养地作用更加凸显,中华水塔更加丰沛坚固。

  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度节水控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两屏护水、三区联治、一群驱动、一廊融通”战略格局,着力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深入研究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长江源头区生态服务功能。

  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修复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贯彻落实《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开展青藏两省区保护极地净土行动,加强人类活动迹地修复。制定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行动方案,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自然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三五”期间完成国土绿化2100多万亩。加快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大数据平台、展示平台和科考基地建设,深化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影响研究。通过不懈努力,青海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藏羚羊从不足2万只增长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青海湖裸鲤数量比保护初期增长42倍,生态功能持续巩固。

  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落实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总体部署,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加强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生态系统保护,构建“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保护修复,在生态治理上交出优异“成绩单”。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持关键物种和旗舰物种数量恢复性增长,呵护自然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健全落实国家生态综合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全力彻底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八个标志性战役,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土壤环境持续保持清洁稳定。认真细致做好中央两轮环保督察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警示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开展城乡垃圾治理行动,深化“无废城市”和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深入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覆盖。通过不懈努力,如今的青海,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

  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创建“洁净青海”,巩固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集中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务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完善全域环境问题发现和跟踪治理长效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

  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深刻认识到,青海清洁能源发展优势明显,生态固碳增汇潜力巨大,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作出青海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青海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稳步转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为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重要基础。青海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多种固碳资源,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有关研究成果认为,森林碳汇潜力预估每年在3000万吨左右,天然草场面积超过6亿亩、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土壤生物碳储量达到267亿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达到1600亿吨,冰川碳固持功能十分突出,在抑制二氧化碳上升和全球变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青海具备极为可观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潜力,清洁能源将在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坚持供给端、消费端、固碳端协同发力,推动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有序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着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园区行业先行先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转化能力,充分发挥林草等资源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拓宽生态碳汇价值转化路径。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广泛倡导绿色、节约、环保理念,提升公众低碳意识。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既是我们的时代重任,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守护好大美青海这片高天厚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青海贡献。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