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

发稿时间:2022-05-12 16:44:18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记者 庞彩霞 郑 杨

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2021年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元GDP、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近期,经济日报调研组深入东莞市蹲点采访,剖析东莞市近年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经验,并于5月9日刊发了长篇调研《东莞豪迈》,引发广泛反响和好评。广东是如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把握机遇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记者就相关话题专访了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

记者:近年来,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探索“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广东路径”?

王伟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我们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战略意图,坚定不移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

经过努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结构优化、动能增强、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九分之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00万户,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超过6万家。城乡面貌显著改善,高速公路、高铁总里程均居全国第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6%,农村水电路气网等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4.3%,PM_2.5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为近年来最好水平。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去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7000万就业总人口保持稳定,其中外省籍务工人员近20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

记者:广东今年在纵深推进“双区”建设以及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方面有何新部署?

王伟中:广东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战略意图,举全省之力推动各项相关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全部落地、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顺利推进、起步成势。去年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2.6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占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今年,我们将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携手港澳共同打通三地合作堵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努力推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取得更大实效。一是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软”“硬”联通。在职业资格互认、标准互通等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推出一批新的务实举措,争取今年底前“澳车北上”“港车北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升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融合发展水平,全力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二是全力建设好深圳先行示范区。落实深圳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的若干特别措施,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三是高水平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加快编制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制定出台合作区条例、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四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推动出台前海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鼓励类产业目录,加快推动各项政策同步扩区。

记者: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有何谋划?

王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战略,把区域发展格局从过去区分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一强一弱”两大板块,调整为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着力强化“一核”引领带动作用、“一带”产业发展主战场地位、“一区”生态屏障作用,推动不同区域各展所长、协同发展。

目前,我们正抓紧梳理各市对接需求清单、珠三角国企民企投资需求清单、商会行业协会对接合作清单,通过组织开展招商对接会等多种形式,推动尽快落实一批合作项目。

记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广东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王伟中:广东是制造业大省。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广东坚持把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努力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营造良好环境。部署实施制造业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等“六大工程”,计划5年投入500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助企纾困。前不久,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32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47条”等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和省里各项惠企政策,全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二是大力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从2020年起,省委、省政府谋划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等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这20个集群去年增加值合计4.9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以培育壮大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牵引,深入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以“链主”企业为核心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全产业链生态。三是狠抓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针对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问题,设立首期规模200亿元、中长期规模1000亿元左右的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湾区半导体等3家百亿级大型产业集团,推动40多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的集成电路项目落地建设。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和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努力实现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自主自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记者:您在年初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请问具体有哪些举措?

王伟中:广东坚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去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14%,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要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关键是把量的优势转变成质的飞跃,以体系化的思路推进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提升创新整体效能。为此,我们要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一是持续深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计划,将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二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近年来,省财政投入80多亿元支持8批“先手棋”项目,带动社会及其他投入177亿元,在5G等领域形成一批引领性原创性科学成果,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一。深入实施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三是持续推进成果产业化,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广东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和速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将依托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探索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发挥好高新区重要平台载体作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