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生活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发稿时间:2021-10-18 14:05:29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发展高度关注、格外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坐标、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贯穿着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全省上下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立足省情特征,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

  甘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逐步缩小但问题依然突出。针对甘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省委省政府深入思考甘肃撕下“苦甲天下”历史标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形势任务,深入把握甘肃在党和国家大局中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地位,抢抓国家战略和甘肃发展历史交汇的重大机遇,提升甘肃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坚持发展“提速”。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挖掘释放自身潜力,在实施“黄河战略”中做实“两山”文章,在“双碳”战略中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制高点,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过程中抓住用好政策机遇,全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推动全省经济克服疫情影响稳中有进、趋势向好。

  突出发展“提质”。统筹稳增长、促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做到“既赶又转”“既快又好”。坚持产业兴省、工业强省,以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建设赋能产业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兰州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两副中心”都市圈。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打造生态大县、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旅名县,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扛牢上游责任,做好上游文章,加大以黄河流域、祁连山为重点的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注重发展“提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把基本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涉藏地区加快发展,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口袋”与“脑袋”共“富”,打造“技能甘肃”,壮大富民产业,增强发展能力,引导广大群众勤劳创新致富,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各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坚决守牢守好安全发展底线,推动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聚焦动能重塑,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创新要素汇聚,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对此,应把握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发挥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科技创新等比较优势,全力培育经济增长动能引擎。

  传统工业“发新枝”。把传统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方向,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抓手,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实施“1+N+X”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军民融合、新材料、装备制造等9条产业链为重点建立链主制度,确定52条细分产业链和40户链主企业。今年上半年,省属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能源产业“显风光”。甘肃风光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通道,在“双碳”战略下,新能源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风口。我们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加快风光资源开发,积极破解瓶颈制约,持续优化能源结构,通过系统性谋划、板块化开发、大通道外输、产业链延伸、清洁化应用,推进全省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提质增效,加速由“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转变。

  特色农业“创甘味”。甘肃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启动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创建行动,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中医药产业,主打“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品牌,多样品种、醇厚品味、优良品质的“甘味”农产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立足甘肃种业大省和制种基地优势,加强良种技术开发和种子库建设,力争在国家“种业翻身仗”中作出甘肃贡献。

  文旅产业“亮品牌”。甘肃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厚重,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我们着眼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大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两手发力,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品质提升、要素集约,“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效应持续扩大。围绕把敦煌研究院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加强敦煌石窟资料整理、保护修复、遗址管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讲好敦煌故事,彰显敦煌魅力,传播中国声音。 着眼长远支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甘肃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我们坚持把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作为化瓶颈为优势、变制约为机遇的关键所在,全力推进项目谋划实施,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补“发展短板”,加大交通水利建设。目前,甘肃仍有2个民族自治州不通铁路,7个市州不通高铁,16个县不通高速公路,且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加快补上交通水利短板迫在眉睫。我们坚持算政治账、经济账、长远账,推进理念、技术、制度、政策、建设模式创新,集中力量实施铁路、公路、航空等重大项目,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实现交通大提速、大升级、大畅通。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既大力实施重大水利工程,也畅通中小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着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补“民生短板”,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需要和可能,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布局城乡教育、公共文化、体育和卫生医疗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改善养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条件,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便利性,高质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补“服务短板”,促进信息网络升级。加大新基建和数字产业投资力度,以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为契机,系统布局建设5G网络、大数据中心、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优化骨干传输网络,构建覆盖全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网络,加快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

  围绕激发活力,放大改革开放效应

  甘肃地处内陆,市场发育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高。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改革开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把激发内力和借助外力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以深层次改革赋能量。甘肃国有企业比重大,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层次。我们坚持“三个有利于”,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扎实开展“5+5”混改示范工程。强化地企深度对接合作,共同谋划实施央企助力甘肃高质量发展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地企双赢。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树立“大干大支持、多干多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鲜明导向,加大对真抓实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地方的激励支持,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全方位开放拓空间。甘肃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枢纽节点,河西走廊是向西开放的战略通道,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正在从西部内陆变为开放前沿。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找准发力点,推动以“三大空港”“三大陆港”为主的功能性载体实起来,以“四向五条”国际货运班列为主的物流性载体畅起来,以国际营销服务网点、海外仓等为主的交易性载体活起来,以兰洽会、“一会一节”、药博会等为主的节会性载体靓起来,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以高效能服务优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标准,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季调度年评价办法,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曝光反面典型,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投诉突出问题。启动数字政府建设,打造“甘快办”、“甘政通”、“12345”热线、不来即享“四张品牌”,推动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争创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坚持“产业第一、服务企业”理念,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突破行动,引导各级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中比速度、比效益、比进度,通过营商环境的大突破,助推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