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奋力书写“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时代答卷

发稿时间:2021-09-27 11:43:15
来源:《求是》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的高度,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把黄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夙愿,开启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也为黄河沿岸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宜居的美丽样板,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

  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核心就是生态保护。从全国看,黄河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廊道,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从流域看,黄河上游三江源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中游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水土流失区,下游是水沙排泄的重要通道和河海连通的生态廊道,都极易发生退化,恢复难度大且过程缓慢,流域环境污染积重较深,水质总体差于全国平均水平。以济南为例。济南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济南段全长183公里,上连东平湖,下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做得怎么样,事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我们坚定不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一体推进。

  坚持“保”字为先,围绕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统筹保护黄河济南段的水系、岸线、湿地等自然资源,加强黄河和小清河、大汶河、徒骇河等10多条重点河道治理,高标准修复济西、玫瑰湖、白云湖等20多处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河流水系生态环境。

  坚持“绿”字为本,围绕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打造独具山水泉城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风貌带,实施黄河堤防绿化提升工程,累计消除淤背区空白段22.33公里、面积2723亩,塑成更具自然之美的生态风貌。

  坚持“治”字为要,围绕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着力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依法严肃处理环境违法行为,连续打响了济南雪野湖违建别墅整治、佛慧山景区违建整治、千佛山北入口改造、大明湖周边违建整治“四场战役”,累计整治别墅517栋1053套,拆除影响生态景观的建筑50多万平方米,同步建绿复绿11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还湖于民、还山于民、还景于民。2020年,济南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7天,优良率62%,首次超过60%;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1.2%,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建成区43条黑臭水体全部治理完成,通过国家验收。

  源起大明湖的小清河济南段全长70多公里,历史上曾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泉水河。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作为济南市区唯一对外排水河道,小清河纳污负荷巨大、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小黑河”。近年来,按照“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宜游”的目标,先后投入130多亿元,大力实施管网改造、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推进生态景观改造提升。小清河断面水质由地表水五类提高到四类,实现了有监测记录30年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已成为市民健身锻炼、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一些地方、一些干部重发展轻保护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治理还有差距,污染防治还存在薄弱环节。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不折不扣抓好生态环境相关问题整改,让“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落地生根。

  牢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上,打造人水和谐的安澜样板,让人民群众共享安宁之福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母亲河,但历史上曾频繁决口改道,桀骜难驯。1952年10月27日,毛泽东同志站在济南泺口黄河大坝上,听说这里的黄河底要比济南城里的地面高出6—7米,他心情沉重地说:这很危险,你们一定要把这里的大坝修好、修牢固,千万不能出事。

  尽管黄河已多年没出现大的问题,但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下游滩区仍有近百万人受洪水威胁,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公里,济南段就占近1/4,河床普遍高于两岸地面4—6米,是典型的“地上悬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是确保人民幸福和城市安全的首要问题,必须居安思危、久久为功。

  大力推进工程治河,对险工、控导工程实施加固,对病险水闸进行改建,建成标准化堤防188公里,黄河济南段标准化堤防工程是全国首个获得“鲁班奖”的堤防工程。

  大力推进系统治河,统筹抓好重点河流综合整治,增强湖库蓄滞洪功能,打通水系脉络,疏浚行洪河道,对影响行洪的各类设施,该搬迁的搬出来,该清除的清除掉,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大力推进科技治河,发挥大数据、超算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智慧生态黄河”,实现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互通共享,助力黄河流域精确蓄水控水。

  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好黄河下游滩区百万群众贫困和受洪水威胁问题非常牵挂。黄河济南段滩区面积506平方公里,涉及5个区县、358个村、33.9万人,占全省迁建人口的57%。长久以来,滩区百姓饱经滩区之难、遍尝滩区之苦、深受滩区之害。近年来,我们把黄河滩区迁建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的原则,先后建设582栋楼,外迁102个村,改造提升54个旧村台,修建33.88公里的护城堤,新建215.8公里撤退道路,圆满完成了滩区迁建任务。黄河滩变成了群众口中的“幸福滩”。

  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打造集约高效的节水样板,让人民群众共享善水之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上中游大部分地区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446毫米,仅为长江流域的40%;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47亿立方米,不到长江的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曾几何时,断流一度成为黄河的“常态”。黄河流域缺水,济南更缺水。济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83立方米,不及全国的1/7,外引水量占全市用水总量的43%以上。水已经成为济南严重短缺的资源,成为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

  作为享誉世界的“天下泉城”,泉是济南的灵魂,水是济南的命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提出打造全国节水典范城市的目标,出台《济南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方案》,坚持节水、联水、活水、亲水“四水共治”,着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节水不是单打独斗。坚持全市域推进、全产业统筹、全过程管控、全民参与的原则,覆盖济南全市域,统筹一二三产业,将节水贯穿“取、供、用、耗、排”全过程。

  节水不是虚张声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遏制违规取水用水,下决心在今明两年把城市建成区内554眼自备井全部封停,倒逼生产生活各领域实现深度节水。

  节水不是权宜之计。扎实开展节水制度、水源保障、行业水效、管理效能、市场机制、节水文化提升行动,强力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市场调节机制,构建形成节水长效制度体系。

  2020年,济南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9.78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1.6%,仅为全国的1/3,年节约用水量约为16个大明湖,重点泉群实现19年持续喷涌。节约水、珍惜水、爱护水,已成为济南各行业各领域的新风尚。

  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打造动力充沛的转型样板,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之利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2018年6月,总书记再次莅临山东视察时指出,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们立足建设发展实际,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先后关停7600多家“散乱污”、“两高一低”企业,助推4万家企业上云,引进落地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2020年,济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5.3%,数字经济占比超过40%,“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6%,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级,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正在加快集聚。

  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载体,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山东、交给济南的重大政治任务。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起步区建设,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和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努力把起步区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目前,起步区已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6家,签约项目84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正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面对困难和挑战,必须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一切工作始终,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把高水平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把起步区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载体,加快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为加快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古今辉映的文化样板,让人民群众共享文明之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九曲黄河蜿蜒万里,依偎着这条大河形成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文明样本。源于黄河母亲的孕育和滋养,济南是一座具有丰厚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特别是4600多年前,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龙山文化就诞生在这里。我们把文化文明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及其时代价值,全面讲好齐鲁“黄河故事”。

  全力保护文化固态,实施黄河文化资源普查调查,建立黄河文化遗产名录和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齐长城、大辛庄、城子崖等遗址公园,加强济南战役、莱芜战役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建成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让黄河文化真正“留”下来。

  大力传承文化活态,建立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实施商河鼓子秧歌、莱芜梆子等活态非遗传承工程,成功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促进黄河文化交流传播,让黄河文化真正“活”起来。

  着力发展文化业态,正式上线推出“新黄河”客户端,与泰安、济宁一体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推进黄河文化公园、黄河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开展“黄河文化+”行动,让黄河文化产业真正“强”起来。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引,坚持文明为人民而创、城市为人民而建、成果由人民共享。在2018—2020年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中,济南连续3年蝉联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年度测评第一名,被评为全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将坚持厚植黄河文化底蕴、倍增黄河文化价值、树立黄河文化品牌,着力做好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宣传交流、文旅融合的文章,高水平建设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