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杨占辉: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发稿时间:2021-09-13 22:21:11

  按:近日,山东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杨占辉,在《支部生活》第9期发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署名文章。文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山东改革实际,系统阐述了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想深度,对我们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现将全文转发,供学习研究。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不移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这一奋斗目标,决不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就能实现的,既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也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必须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动摇,紧紧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来破冰突围、攻坚克难,创造辉煌成就,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鲜明提出“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其中置于首位的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在新的赶考路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奋勇前进。要健全完善党集中统一领导改革工作的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始终,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来推进改革。注重加强整体设计和总体谋划,充分调动和发挥改革实践者的主体作用,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政策举措落地生根。

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纵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程,每一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都倒逼改革进一步深化;每一次改革的重大突破,又反过来促进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40多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过去是这样,今后也必然是这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向世界的明确宣示。在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原有的制度羁绊和传统性机制障碍,提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要加快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构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对接国际一流规则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环境,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切实形成“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的格局。

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高举起改革大旗,加快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形势变化之快、发展任务之重、矛盾挑战之多、风险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千载难逢。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谋划,是在惊涛骇浪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重大举措。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形成联动效应。要通过改革,加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破除制约双循环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抓改革,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垃圾分类、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等困扰百姓的“小麻烦”,一项项列入改革日程,人民群众从中享受到了诸多改革红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提升的过程,像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面临“难啃的硬骨头”,必须紧紧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来破除制约、释放红利。

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设计、过程实施和成效检验中,坚持“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聚焦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不同群体、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推动改革过程同群众得实惠的过程相协同、实现长远利益的举措和维护当前利益的做法相衔接,让党同人民群众情连得更深、心贴得更近。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惠民利民的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够凝聚起关心和推动改革的热情,形成人人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性循环,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拥有了更大力量、无限智慧。

推动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将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和广泛社会关系,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更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与担当,更需要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就是改革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就是改革实干家。要拿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无畏勇气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实打实、硬碰硬推动各项改革从“最先一公里”快起步,在“最后一公里”落好地,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善于运用改革认识论方法论,树立系统观念,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好改革叠加效应。要完善鼓励创新的环境,大胆使用改革创新型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真正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形成强大的改革气场,凝聚起强大的改革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扎实向前。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1年第9期,作者系山东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