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蚌埠:在连接南北的地方沟通东西

发稿时间:2021-08-27 14:13:38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黄晓武

  “北方说,你是南方;南方说,你是北方;北方和南方牵着手,坐在高高的淮河岸上……”,这里描绘的就是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蚌埠。《尚书·禹贡》记载:“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蚌埠古乃采珠之地,又称“珠城”。2021年5月19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落户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论坛名誉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表示,“在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美丽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进行东西文化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文化交流,在连接南北的地方搭建沟通东西的桥梁,更在于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一)

  华夏文明远古即在此呈现。人类文明大多离不开江河的哺育,每一种文明的跌宕起伏都与大江大河的潮起潮落紧密相牵。追寻蚌埠文明,也要从“四渎”之一的淮河说起。3万年前,这里气候温润,植被茂密。五河县西尤村遗址的发现,铺开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逐水而居、渔猎繁衍的生动图景。双墩遗址出土的7300多年前具有表意功能的刻画符号,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揭秘中国文字和中华文明起源;面带微笑的纹面陶像,展现出的东方神韵,开启与先民跨越千古的时空对话。4200多年前,大禹治水,在今蚌埠荆涂峡劈山导淮,娶涂山氏女娇,为治水患新婚即别,行走九州,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佳话。涂山脚下禹会村禹墟遗址发掘出祭祀台基和大量具有明显龙山文化特征的陶器,说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龙山文化均与此关联,揭示了数千年前华夏文明就在蚌埠地区融合发展,生动再现了“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宏伟场景,有力印证了“夏之兴也以涂山”,是华夏民族形成也是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历史根脉。《候人兮猗》,开创“南音”之始;乐舞《大夏》,堪称舞蹈之首,这些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父子多次到涂山之巅的禹王宫拜祭大禹,苏轼留下了《濠州七绝·涂山》《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等诗篇,苏辙在《和子瞻濠州七绝涂山》中写道:“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赞扬了大禹治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千百年来,大禹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丰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众帆张,群棹起。争先逐进,莫适相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如今淮畔珠城承继大禹精神,正以千帆竞渡的姿态,书写新时代文明发展的壮美篇章。

  (二)

  红色基因很早即在此传承。悠久的岁月为这座城市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而历史的风云则在此掀起了更具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浪潮。1911年12月7日,一声汽笛长鸣打破了古渡渔村千百年来的宁静,津浦铁路全线通车,蚌埠正式开埠,成为连通南方和北方的重要节点,新思想碰撞激荡、革命之火熊熊燃烧的战略要冲。那一年,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淮畔大地,淮上革命军与清军相持激战,留下了“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的雄词壮语。五四运动一声春雷,激起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安徽第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工会组织——蚌埠铁路工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926年1月,蚌埠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成立,相继在南京地委、上海区委的领导下,翻开蚌埠革命史崭新一页。从蚌埠特支恢复组建,到成立长淮特委(蚌埠特委)、小蚌埠党支部、中共蚌埠工委,党领导沿淮人民开展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与全国人民一道踏上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漫漫征程,一路冲破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用忠诚与信仰书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与担当。蚌埠人民不会忘记,为了保护新生而弱小的革命之火,年仅24岁的杨兆成烈士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在小南山麓慷慨赴死,成为安徽第一个为革命而牺牲的共产党员;两任长淮特委书记陈履真烈士和朱务平烈士,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珠城大地不会忘记,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彭雪枫将军开辟了全国19个红色抗日根据地之一——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怀远县龙亢镇创建新四军第四师,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伟大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蚌埠地区成为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和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的谋划之地、支前基地,孙家圩子成为渡江战役军事指挥中枢和华东地区政治决策中心,渡江战役总前委在这里运筹帷幄,剑指江南,组织草拟《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一时间,街头巷隅,车水马龙,支前物资从这里分装转运;淮水之上,架起浮桥,各种船只从这里挂帆启航……这些都生动诠释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三)

  赓续红色精神、发扬红色传统,蚌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火红岁月里,在革故鼎新、改天换地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始终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努力治理淮河水患,全力发展工业经济,制造了安徽省第一台空压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拥有闻名全国的“五大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自主研发生产出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成功下线全国首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5代TFT-LCD玻璃基板,成功投产国内首条聚乳酸全产业链生产线等诸多创新成果,已成为蚌埠最鲜明的印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诸多国家战略和重大平台相互叠加,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金字招牌,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熠熠闪光的名片……珠城儿女正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继续前进,以昂扬姿态投身“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跨越发展新局面。

  (四)

  世界文明将在此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蚌埠龙子湖南端,坐落着一座古民居博览园,450多栋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古民居建筑群落、24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1万余株古树名木,构成了中国古建筑文明和谐共存的“露天博物馆”。今年10月,以“文明互鉴: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将在这里举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一个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唯一一个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全国性社团组织。论坛自成立以来,先后在苏州、杭州、上海、澳门、北京成功举办了五届年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社会影响,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五届年会致贺信,肯定了论坛对增进沟通、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东方风来满眼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向未来,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世界才能和平发展。特别是进入后疫情时代,面对全球格局的重大变化,更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禹风厚德、开放包容的珠城大地,正积极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全面落实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各国政要、专家学者、各界宾客将在此汇聚,共襄文化盛会,共同谱写“美美与共”新乐章。

  文化的魅力穿越千古,淮畔的文明走向世界。淮水之滨,龙子湖畔,美丽珠城正迎着新时代曙光,与时偕行、与您相约。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倾全城之情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蚌埠力量。

  (作者系安徽省蚌埠市委书记)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