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发稿时间:2021-05-28 10:10:09
来源:经济日报

  重庆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学好百年党史、践行“两个维护”,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以实干实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十分关心、对重庆发展寄予厚望,两次亲临重庆视察指导,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重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和战略任务,为重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方向路径,为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根本遵循。

  重庆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更加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努力在创新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根本上要靠创新。重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深化重庆高新区体制改革和扩容升级,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引进91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来渝设立分院分所,推进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实施重庆英才计划,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7.4%,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6%。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治本之策。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去年重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2.8%。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战略选择。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构建“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5.5%。去年,重庆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增长3.9%;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同比增长18.4%,延续了好态势、实现了“开门红”,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协调发展上拓展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重庆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着力打造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集中精力办好重庆自己的事情。出台建立健全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制定分片区三年建设行动方案,建立“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

  齐心协力办好川渝合作的事情。举行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制定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建立两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深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区域合作高水平样板。目前,川渝两地已开工重大合作项目52个、累计完成投资1271.6亿元,成渝中线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达万、渝万高铁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城际实现1小时直达,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发布210项政务服务“川渝通办”事项,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了快车道。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推进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基本完成缙云山、水磨溪等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长江禁捕退捕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5%。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去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至333天,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部署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全面完成。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努力在开放发展上彰显新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要求重庆加大内陆开放力度,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我们要充分发挥重庆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节点的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努力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拓展开放通道。加快构建东西南北“四向”连通、铁公水空“四式”联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融合的开放通道体系,强化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05个国家、304个港口,中欧班列(渝新欧)累计开行近8000班,“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实现无缝衔接。

  提升开放平台。抓好国家级开放平台建设,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商业合作项目金额214亿美元、跨境融资149亿美元,重庆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部落实,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引领辐射功能持续增强。

  发展开放型经济。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去年实现外贸进出口6513.4亿元、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在100亿美元以上。

  以开放促改革。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每年净增市场主体20.9万户,目前总量突破30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9%。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共享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重庆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更有效的举措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持续推进城市提升。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如期完成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85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加快构建“米”字形高铁网和“市内航空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世界级机场群;以“两江四岸”为主轴推进城市更新,精心打造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新名片;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推动“马路办公”常态化,“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日益彰显。

  持续加强社会建设。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重庆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学好百年党史、践行“两个维护”,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以实干实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