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在全面小康中掉队

发稿时间:2021-05-06 14:24:57
来源:学习时报

  采访组:江西地处江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因为地缘、历史等原因,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这片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关心着革命老区。请您谈谈,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脱贫攻坚工作有哪些嘱托?

  刘奇:江西,是我们党早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是万里长征的出发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为地缘、历史等原因,江西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有原中央苏区县54个,罗霄山片区县17个,国定贫困县24个,省定贫困县1个,“十三五”贫困村3058个,其中包括269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截至2013年末,全省贫困发生率达9.21%。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红土地始终殷殷眷顾。早在2012年,在他的直接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赣南这片红土地送来了实实在在的好政策。这意味着在党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前,赣南乃至江西全省获得了宝贵的两年多时间,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并多次关切地询问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对江西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四个坚持”更高要求,勉励我们要在脱贫攻坚上领跑,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在全面小康中掉队。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革命老区发展情况,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让为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他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深情的关怀、真挚的话语,温暖着在场每个人的心。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视察,充分肯定江西脱贫攻坚成效,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实地考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在村民孙观发家,习近平总书记从前厅走到后院,从厨房走到卧室,看到厨房里有米有油,卫生间也很干净,连声说“好”。围坐在客厅里,习近平总书记同孙观发一家和当地镇、村干部拉家常,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再加把劲,确保老区如期脱贫摘帽,要求我们继续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中央苏区加快发展,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的殷殷嘱托特别是对江西脱贫攻坚的重要要求,令全省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感恩奋进,勠力同心,江西革命老区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去年4月26日,我们在南昌举行了全省贫困县脱贫退出新闻发布会,宣布于都、兴国、宁都等最后一批7个贫困县脱贫退出。至此,全省所有贫困县全部退出,305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8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彻底解决,我们如期兑现了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的庄严承诺。

  采访组: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江西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的?

  刘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特别是中央苏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要求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我们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根本。虽然江西是农业大省,但一些贫困地区特别是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生产条件较差,产业发展非常落后,贫困人口就业渠道狭窄,转移就业和增收难度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大力夯实产业扶贫之基、厚植就业扶贫之本、增强内生动力之源,培育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强劲动能。深入推进“选准一项主导产业、打造一个龙头、设立一笔扶持资金、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村干部与能人带头领办、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群众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合作形式,推动产业扶贫精准入户到人。我们积极搭建就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车间等平台,完善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就业服务等工作机制,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例如,瑞金市叶坪乡探索建立产业扶贫机制和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模式,成为2017年在瑞金市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流动现场会经典案例。如今叶坪乡已形成了万亩蔬菜、万亩脐橙、万亩白莲、十万生猪、百万蛋鸡的“五个万”基地,打造了“华嬷嬷泡菜”“夏罗黄金鱼”等扶贫产品品牌,产业带贫益贫效益明显,贫困户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高出全省平均值38个百分点。

  我们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多种原因交织,过去不少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净水,不能正常用电,有的甚至过着“水上漂”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着力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组组通”水泥路工程建设,全省实现具备条件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99.8%、电压合格率99.89%,行政村有线宽带覆盖率和4G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累计在1920个贫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191.03万亩。千方百计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工程,加快提升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近3年全省新(改)建村卫生室7456个,产权公有村卫生室达到12591个。开展农村危房全面排查和安全鉴定,落实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等措施,累计投入资金178亿元,完成26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面保障了贫困户住房安全。特别是大力推进“水上漂”上岸搬迁安置工程,“水上漂”农户上岸定居,彻底告别了半个多世纪水上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

  我们着力筑牢贫困群众兜底防线。脱贫攻坚实施前,一些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贫困人口中长期患病、身心残疾、五保低保等人群占比较大,普通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抓好社会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推动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年均14.4%的比例提高,特困供养标准全部达到低保的1.3倍。全面落实控辍保学机制,严格实行义务教育资助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确保没有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辍学,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2016年以来,全省共发放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78.68亿元,资助困难学生836.06万人次。为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小病忍、大病扛”的现实困境,我们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和医疗救助,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把贫困患者住院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全省2259个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1686个定点乡镇卫生院均开通门诊统筹。对于一些“一方水土确实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我们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共有3.5万户、13.47万人全部入住新家,后续帮扶措施也已全部落实。针对农村饮水困难、饮水安全问题,我们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累计投入资金67亿元、建设农村饮水工程3600多处,为96.7万贫困人口筑牢安全饮水保障。

  采访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大大改变了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在您看来,脱贫攻坚给江西革命老区带来了哪些发展变化?

  刘奇:最突出的变化是生活水平的质变。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神山村曾是井冈山市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过去有句顺口溜,“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不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墙,穿的是旧衣裳;红薯山芋当主粮,青年儿女跑外乡”。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共商脱贫攻坚之策,给神山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神山村明确努力方向,鼓足发展劲头,干群齐心协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短短4年,神山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600元增加到2万元,16户村民搞起了农家乐,村集体经济由几乎为零增至50多万元。村民们开心地说,“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过去靠铁锄头吃饭,如今靠金锅铲赚钱”。

  最直观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巨变。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老区乡村旧貌换新颜。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是有名的红军村,全村有32名烈士。受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约,这里以前发展缓慢、面貌破旧。“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曾是潭头村的贫困写照。经过这几年的艰苦努力,潭头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柏油路穿村而过,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看望慰问老区人民,察看村容村貌,询问旧房改造、村落环境整治等情况,对生活环境和卫生情况都表示肯定。这是江西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江西的农村,环境越来越好,涌现出了很多乡村旅游点、网红打卡地。

  最根本的变化是发展能力的蝶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位于赣南的安远县在2013年以前是全省唯一不通铁路、高速和国道的“三无”县,百姓“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这些年来,安远县以交通扶贫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高速公路四面畅通、农村公路网络不断完善,2017年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当地农村电商和特色旅游发展迅速,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最深层的变化是精神状态的蜕变。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全面激发,从“熬日子”到“奔日子”,用勤劳双手干出了一片新天地,过上了幸福生活。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在脱贫攻坚中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大家心气顺、干劲足,从心里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贫困群众积极奉献,主动加入农村防疫第一线,有的向当地政府捐钱捐物,有的主动担任疫情防控宣传员,有的义务担任劝返点值守员,有的主动帮忙运输防疫物资,都为抗疫斗争尽心尽力。

  (采访组成员:尹建军李 政林珊珊)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