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努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1-03-19 14:20:58
来源:学习时报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视察工作,先后在长江上游重庆、长江中游武汉、长江下游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重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政治责任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要求我们“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切实增强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深刻认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5年,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主题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重视程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护长江母亲河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对我们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重庆坚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意义,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以对党中央高度负责、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融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确保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深刻认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导向。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了规矩、划定了红线。重庆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切实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成立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领导小组,出台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意见和配套方案,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导向贯彻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努力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深刻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践要求。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发展阶段,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赋予长江经济带新的历史使命。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谋划“十四五”发展过程中,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从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畅通经济循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作了重点部署,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深刻认识成渝地区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肩负的重大责任。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庆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强与四川的战略协同、规划衔接,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的互动协作、沟通对接,努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我们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聚焦治水、建林、禁渔、防灾、护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治水,就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重点,推进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我们以“双总河长制”为抓手,扎实推进“三水共治”和“4+1”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实施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专项整治行动,去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建林,就是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我们持续开展天然林保护、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等生态修复,全面完成1700万亩国土绿化提升任务,启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态工程,与四川共同建设长江、嘉陵江等生态廊道,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5%,湿地保护率达到60.2%。

  禁渔,就是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这一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统筹解决好长江生态问题和渔民生计问题。我们紧盯“退、补、转、养、医、住”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清船”“清网”“清江”“清湖”任务,长江禁捕退捕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实现了渔民需转尽转、应保尽保、需训尽训、应兜尽兜的目标。

  防灾,就是全面提升防大灾、救大险、治大害的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持续实施水土流失、消落带、石漠化综合治理,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统筹建设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去年百年不遇的长江第5号洪水过境期间,重庆未伤亡一人、未溃一堤、未垮一坝。

  护文,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重庆故事。我们深入挖掘红岩文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特色文化,大力实施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工程,加快推进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建设,努力实现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有机融合。

  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我们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发展绿色经济。以落实“三线一单”为抓手,严格执行长江干支流产业管控政策,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加快发展以资源节约、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以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为重点的生态产业,以新材料、新工艺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含量”。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绿色园区10个、绿色工厂115个、绿色矿山170个,“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超过16%。

  倡导绿色生活。扎实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截至去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587万户居民,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8.5%。

  健全绿色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们着力强化法治保障,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制定《重庆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37件地方性法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着力推进试点示范,深入实施长江上游最大岛屿——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努力守住绿水青山,留住最美乡愁,加快建设“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着力推进改革攻坚,在全国率先完成环保机构垂直管理体制改革,首创提高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我们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手抓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积极承接长江中下游产业转移,加快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去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8%。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创新平台,大力引育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力量,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努力使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十三五”时期,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7.4%,去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6%。

  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类要素,加快建设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目前,“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实现无缝衔接,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达到6513亿元、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保持100亿美元以上。

  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基本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四山”保护提升、“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提升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开新局、出新绩,努力开创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未来。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