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访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

发稿时间:2021-01-13 11:27:51
来源:经济日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意义重大。新的一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如何?未来的发展如何谋划?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

  记者:在新一年的经济工作中,上海要挑哪些“重担子”,啃哪些“硬骨头”?怎样体现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

  龚正: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上海全市人民在抗疫斗争中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在推动发展中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书写了创新创造的崭新篇章。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上海总的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此,上海将持续增强“四个力”。

  一是向强化科技创新要动力。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二是向扩大国内需求要潜力。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要在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以“五五购物节”等重大活动持续引领消费加快复苏,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引导发展社区消费。

  三是向做优“五型经济”要实力。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是上海的长板、优势,要把长板拉得更长,把优势做得更优,不断增强上海在全球城市网络节点中的竞争力影响力。

  四是向深化改革开放要活力。上海将勇于担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您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上海应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如何发力新开局?

  龚正:上海的目标是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一是推动长三角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去年,我们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32项制度创新成果。下一步我们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抓住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做好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两篇大文章,推动长三角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积极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二是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我们总的思路是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提升主城区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东西两翼的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对内对外开放枢纽作用,把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推动南北两端的上海宝山、金山功能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

  三是完善经济发展格局。我们将量身定制一批精准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打造各具特色的“五型经济”集聚区。

  四是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我们要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在乡村嵌入更多产业、文化、生态功能,形成功能互补、发展互促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记者: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将有什么新作为、新气象?

  龚正:上海作为科技重镇,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去年上海科创中心已形成基本框架,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中的排名上升至第12位。下一步,我们要着眼于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下好“先手棋”、敢闯“无人区”,重点是“五个加快”。

  一是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围绕生物医药与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大科学设施,力争在基础科学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二是聚焦高端产业,加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重大原创成果。我们有能力、有条件在为国家解决制约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上做出更大贡献。

  三是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上海现在已经集聚了期智研究院、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的新型研究机构。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一类新型机构的作用,让这些机构推动科技成果研发与转换,成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桥梁。

  四是强化人才引领,加快构筑全球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上海将构筑“海聚英才”人才计划体系,加快推进高峰人才引进、基础创新人才培育、卓越制造人才提升等工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吸引更多国际科技创新人才来沪发展。

  五是打造创新共同体,加快推动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去年上海技术合同输出至苏浙皖三省5756项、合同金额204.89亿元,上海吸纳长三角技术合同3985项、成交金额91.14亿元。下一步,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强化三省一市高端科技创新基地的有效链接,以提升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为路径,更大程度上促进技术、金融、仪器设施、科学数据等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开放。

  记者:在“人民城市”建设中,上海还将有哪些新思路,会给市民带来哪些获得感?

  龚正:新的一年,我们要把惠民生同抓发展一道,作为“十四五”开局的“先手棋”,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实现更大作为,使群众更多地感受到“三个更”。

  第一是民生保障网更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住了就业就是稳住了民生。我们要继续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帮助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市场化就业、多渠道就业。

  第二是生活烦心事更少。我们始终扭住“老小旧远”等突出民生难题,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压茬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在“老小旧远”基础上确定了16项民生工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

  第三是家门口服务更优。评判生活品质,群众最先想到的就是家门口,我们要在家门口的“小空间”里做好民生服务的“大文章”,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嵌入更多养老、托育、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功能。希望通过点点滴滴的改善,让群众家门口有更足的烟火气、更浓的生活味、更强的幸福感。

  总之,建设“人民城市”,我们的愿景就是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打造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打造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打造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打造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