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服务国家战略 奋力走在前列

发稿时间:2020-10-19 13:56:28
来源:学习时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赋予我们重大责任、重大机遇。我们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着眼更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紧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突出山东特色和比较优势,深入开展沿黄地区普查调研,认真编制实施规划,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山东担当、贡献山东力量。

  做好系统治理文章,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先行区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我们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狠抓水体、河岸、河口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政策措施,深入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推动油田等生产设施全面退出核心区,全面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深化泰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高标准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推进滩区土地综合整治、沿黄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确保黄河水质逐年改善、绿量逐年增长,筑牢黄河下游生态屏障。

  做好统筹治水文章,构筑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带

  黄河下游近800公里悬河,大部分在山东,主河道涵盖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尾闾河段,“二级悬河”态势严峻。同时,黄河水是山东供水的主要来源,多年来山东水资源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6。我们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共治”,着力解决黄河流域治水用水安全问题。突出治水患防干旱,以黄河干流、蓄滞洪区、支流河道为架构,统筹推进区域内堤(岸)、疏、蓄、治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实施东平湖蓄滞洪区综合治理,加快大汶河、小清河、徒骇河等水系防洪工程标准化建设,确保黄河岁岁安澜。突破工程性缺水瓶颈制约,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黄水东调二期工程、峡山水库胶东调蓄战略水源地工程和引黄济青改扩建主体工程相继建成并通水,正在实施老岚水库等枢纽型调蓄工程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加强水环境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对河流入海口、重点海湾、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创新陆海联动污染治理机制,增强水体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力争到2025年III类水质断面达标比例达到55%以上。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规划期及年度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落实主要领域用水指标,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力争到202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90亿立方米以内。

  做好脱贫攻坚文章,创造滩区居民幸福美好新生活

  山东黄河滩区面积大,共1702平方公里,涉及26个县(市、区)、782个村、60多万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黄河滩”,实施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探索了外迁、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和临时道路改造提升五种安置方式,目前各项工作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今年底将基本完成迁建任务。为保障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进安置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目前,14个外迁社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或招引企业落地,规划投资110亿元,可带动3万余人就业。借鉴黄河滩区迁建成功经验,实施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居工程,统筹考虑防洪滞洪、居民生产、生活安全、自然条件等因素,研究推动东平湖居民迁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七改”等工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沿黄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做好创新引领文章,争当沿黄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当前,沿黄地区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山东产业结构偏重,制造业转型发展任务艰巨。我们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推进九大改革攻坚,培育十强产业集群,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路子。做强产业发展优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开展“数字赋能传统产业”突破行动,狠抓省市县三级12121个重点项目建设,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今年以来新经济新动能逆势上扬,1—8月“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7.5%。巩固乡村振兴优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按照“五个振兴”要求,完善东中西分类推进机制,形成一整套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政策、制度、标准和考核体系,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28个,其中国家级21个,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到近50万家,粮食生产连续6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厚植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整合设立每年不少于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加快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渤海科创中心、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4.37%。

  做好融合发展文章,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

  我们着眼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出台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和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加快济南北跨黄河进程,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支持青岛对标深圳特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西海岸新区创新发展,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全面启动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做大做强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以同城化为方向,统筹推进交通一体、产业融合、生态共建、文化交流、服务共享,推动济泰、济淄同城化和济齐(河)全面融合,加快青潍日、烟威一体化,完善分工协作、资源利益共享机制,整体打造智慧都市圈。统筹推动三大经济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谋划布局3家省级新区。

  做好合作共赢文章,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高地

  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我们着眼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制定实施《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制度创新、高端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合作、国际地方经贸合作、人才集聚发展、区域协同开放、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八个新高地,全面塑造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新优势。搭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平台,高标准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高品质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高水平打造“对话山东”“国际客厅”等合作交流品牌,加快建设胶州、临沂“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构筑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发挥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青岛和烟台门户城市以及优良港口群优势,编制建设世界一流港口行动方案,打造国际物流输运综合交通网络,支持山东港口集团加大黄河流域内陆港布局力度,力争三年内陆港数量和规模翻一番;做强“齐鲁号”欧亚班列品牌,增开特色班列,1—8月开行数量增长44.5%;推进山东与日韩重要港口自由通航,深化省内海港空港与韩国主要口岸“多港联动”,构建黄河流域面向日韩、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化战略大通道。

  做好交流互鉴文章,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富集,“遍地是资源,处处有文化”。我们推动黄河文化与儒家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发展,努力讲好“黄河故事”山东篇。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深度挖掘整理黄河历史文化资源,阐发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打造“黄河记忆”活态展示中心,建立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建设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多措并举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依托泰山、孔子、黄河入海、沂蒙精神等山东特色的黄河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携手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识体系和国际体验目的地。实施文化旅游精品战略,办好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擦亮“好客山东”“黄河入海”品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全力打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两大世界级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平台,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思想文化品牌。组织开展“齐鲁文化丝路行”,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推动齐鲁文化加快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精神力量。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