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专访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建设先行示范区仍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

发稿时间:2020-10-13 13:39:51
来源:新京报 作者:记者 何强

  1980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实行对外开放。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经过40年改革创新,已经从3万人的边陲小镇变为2000余万人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去年8月,中央对深圳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有哪些不同?建设先行示范区对深圳意味着什么?深圳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面临着哪些挑战?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

  张思平认为,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设先行示范区,标志着深圳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任务。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也需要像40年前一样去“突围”和探索,但“突围”和探索的历史任务和目标不同。现在的深圳,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任务,使深圳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从外向型为主向“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历史转变。

  张思平,被誉为深圳改革“老将”。他90年代担任深圳体改办主任,广东省体改委主任,2003年任深圳副市长,2010年任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长,长期分管深圳改革工作。

  2014年11月退休后,张思平创办民间智库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持续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推动深圳的改革创新。

  谈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的区别

  “与40年前的改革开放相比,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新京报: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去年8月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你认为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有哪些区别?

  张思平: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0年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在此节点上,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圳提出了新的历史定位、新的历史任务。这个意见意味着深圳的功能、方向、地位以及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等一些重大问题将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

  第一,前40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按照邓小平确定的改革开放大方向,进行改革开放试验,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开放窗口;同时,以开放促进改革,使深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试验场。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不仅在经济上创造了世界奇迹,也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深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发扬敢闯敢试、敢于冒险的特区精神,坚持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改革开放基本方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深圳建立一个窗口,撕开了一个口子,进而实现了沿海14个城市的全面开放,从而使我国经济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应当说,深圳经济特区沿着邓小平同志构建的改革开放基本路线和开放战略,经过四十年的实践,成为全国经济实力第三的特大创新型城市,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一定意义讲,深圳已经基本完成了它作为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这意味着深圳将要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国家治理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制度体系的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承担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更为艰巨的历史重任,深圳将迈向一个新的起点,实现历史性转变。

  第二,建设经济特区和建设示范区,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制度创新上也有重大区别。

  40年前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文革”十年的动乱,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党中央、邓小平同志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党的基本路线,拨正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向。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设想,对党和国家来讲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完全要靠自己的探索,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基本改革策略。当时在理论上虽然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产生了怀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不很清楚,但对如何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如何使封闭的中国走向对外开放,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也并没有经验,还承担着巨大风险,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制度创新,需要深圳经济特区在整个开放格局中作为窗口进行试验。

  深圳改革开放这40年,一直扮演思想解放先锋的角色,不断探索,率先打破旧的理论思想体系,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经济体制等,从而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在1984年、1992年视察深圳时,一直肯定深圳最重要的经验是敢闯敢试、思想解放。1984年,邓小平南巡时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不清楚,我们还要探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92年南巡,邓小平明确提出,深圳姓“社”不姓“资”,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们进入了新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了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顶层设计。几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改革。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系统总结和集成了这些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国家治理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制度体系。因此现在深圳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在现行的制度体系的指导下去落实示范,而不是像40年前那样,在没有理论体系、没有明确方向情况下进行摸索、完善和制度创新。

  第三,在对外开放方面,深圳40年前和现在都面临“突围”的重大使命,但“突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深圳40年前肩负的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向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突围”。40年前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赋予特区的使命是在中国脱离全球经济体系、被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边缘化的情况下,进行对外开放的“突围”。为此,中央选择了毗邻全球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香港的深圳作为对外“突围”的窗口。小平同志讲,“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建设先行示范区,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深圳的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突围”,但“突围”的背景、任务与过去完全不同了。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目前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与40年前的改革开放相比,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因此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现在深圳要在原来对外开放基础上,在国际环境发生重要变化的背景下,从美国对我国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制裁、围堵、脱钩中“突围”出来,从要素开放转向规则、制度、标准等方面的全面开放;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多融合,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向,并仍然享受全球化带给中国的开放红利。

  因此,我觉得,在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时候,中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圳的发展具有历史转折的重大意义,对深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80年代深圳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40年几乎两代人探索,那么现在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未来实践中不断完善国家治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并且这种实践的效果,还需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和最终的标准。因此,我认为,先行示范区的试验,就是要在现有制度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

  谈建设先行示范区面临的挑战

  “要深刻认识到深圳目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要正视当前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

  新京报:你认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张思平:中央提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一定要头脑清晰,这不是喊几句口号、提出一些目标就能够完成的。深圳的干部群众要有危机感,在充分肯定4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深圳目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要正视当前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科技发展、产业转移、外资外贸、现代物流、民营企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只有正视这些困难和挑战,适应这些新变化、克服这些问题,才能完成中央提出的示范区的历史任务。

  新京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张思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不能忽视。

  第一,国际环境变化。前40年的国际环境,整体上有利于深圳高速发展、迅速崛起,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前年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现在我们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深圳是外向型经济城市。深圳几十年来在出口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位,占全国进出口量的10%左右。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建立在开放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几十年来,深圳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科技产业过程中,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借鉴到自己创造的漫长的过程,才成就了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经济发展的辉煌。

  第二,国内环境变化。受国际环境变化和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增速下滑、消费增速放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等等因素,导致国内经济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深圳为全球、全国的经济市场服务,随着形势变化,深圳未来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的相互叠加影响,对深圳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圳在总结40年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有危机感。

  谈深圳未来的定位与方向

  “深圳未来很难像过去40年一样坚持以出口为导向、以外向型为主的基本发展策略”

  新京报:面对上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深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对未来深圳经济发展有哪些思考?

  张思平:由于国际环境变化,中国已由外向型经济正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行战略转变。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深圳经济未来的发展也应该进行战略的调整。从经济发展上讲,这意味着深圳未来很难像过去40年一样坚持以出口为导向、以外向型为主的基本发展策略,需要对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外向型发展思路进行深刻研究,并做出必要政策调整,从以国际循环为主逐步转向“双循环”的发展模式。深圳过去几十年探索出了一条开放创新之路,成就了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创新型城市的形成,将来深圳将被迫从开放创新为主重新回到自主创新为主之路,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如果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受到重大影响的话,未来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哪里?这些都是需要深圳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因此,在未来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中,深圳如何保持优势地位,做好示范区的功能定位,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挑战,这需要深圳认真研究和勇敢面对。

  谈对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建议

  “深圳如果丢掉了思想解放、丢掉了探索创新精神,就不可能适应未来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势必影响先行示范区历史任务的真正完成”

  新京报:对于先行示范区建设,你有哪些具体建议?

  张思平:先行示范区涉及的问题很多,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我想有十个方面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第一,虽然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了,但在未来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仍然要发扬特区40年形成的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精神。深圳如果丢掉了思想解放、丢掉了探索创新精神,就不可能适应未来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势必影响先行示范区历史任务的真正完成。

  第二,在示范区试验和建设的过程中,仍然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深圳四十年特区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不管国际国内环境怎么变,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不能变。

  第三,坚持市场化大方向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比较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是4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这几年,靠政府投资拉动成为深圳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支撑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悄悄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第四,要处理好国企与民企的关系。深圳成功崛起的一个重要制度因素,就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保障的所有制结构,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可持续发展动力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保障。但这几年,国有企业进入房地产、物流、商贸、金融等竞争性领域,使深圳的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深圳的民营经济的兴衰,决定了深圳经济未来的安危。

  第五,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深圳需要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找到一条以开放创新为主,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新路子。现在深圳的知名重点高科技企业频频受到国外的打击,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如何保持创新能力,如何转换创新动力,是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六,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搞好房价调控,提高深圳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减轻市民生活的压力。由于多种原因,房价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隐患和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圳这几年采取的用行政办法管控房价,应该说是必要的选择。在未来深圳示范区发展和建设中,如何使房价理性回归,发挥促进深圳经济、社会、产业、科技、人才等各方面发展的正面作用,是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好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七,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方向问题。长期以来,一批传统优势产业一直是深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体系中,深圳传统优势产业过去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变化后,深圳传统优势产业怎么发展?在国家“双循环”新的发展模式下,深圳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尽快开拓内地市场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政府和企业深入研究。

  第八,扩大深圳的内需问题。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以扩大内需为主实现“双循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而深圳2019年的消费总额排在全国大城市第7位左右,这固然与深圳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有紧密的关系,但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太高也是个重要原因。多年来深圳政府的总收入通常占GDP50%左右,远高于其他省市。因此未来深圳在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中要降低政府收入的比例,让利于企、藏富于民,提高市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通过增加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九,随着深圳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深圳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将越来越大,这对深圳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深圳离开了制造业的支撑,深圳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十,要转变发展理念,从速度深圳、质量深圳迈向共享深圳。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深圳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应实事求是地承认,深圳市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等方面,与深圳当前实际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还不相适应。在未来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应下大气力补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短板,把民生社会领域的改革作为重点,把共建共享作为深圳未来改革的新方向新坐标,围绕市民在民生社会、公平共享等方面最关心、最期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教育、民生、分配、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公共财政等方面大胆改革,力争突破,为解决好民生社会问题,实现公平共享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