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立足省情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0-09-25 14:41:05
来源:学习时报

  2015年1月和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云南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云南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云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呈现历史性跨越,全省各族人民即将迎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云南新的靓丽名片。

  云南位于长江上游,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交汇点。我们着力塑造和丰富“边疆、民族、山区、美丽”基本省情的新内涵,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打开战略视野和全局眼光、谋划推进云南工作,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使命责任。

  立足“边疆”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富民强省与稳边固边相统一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山脉相连、江河同源,在中国对外交往历史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云南作为边疆地区,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周边互联互通不断深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构建,云南区位优势不断释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优势正在逐步增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充满生机、活力迸发、蒸蒸日上的开放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再次指示我们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在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集中到补短板、调结构、添动力、强动能上来,使全省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大幅跃升,为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打牢坚实经济支撑。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向两洋、内外统筹,做好双向开放这篇大文章。对外主动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中越、中老经济走廊建设,提升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对内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流合作,构建通道有效支撑、战略有机衔接的发展新格局,在我国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发挥好战略支点作用。要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学习东部地区开放先行经验,抓好集成性、原创性改革,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优化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各开放合作功能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提高昆明市和滇中城市群面向南亚东南亚合作和辐射能力,增强沿边地区资源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面向南亚东南亚构建符合云南实际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务实深化各方面各领域合作,切实抓好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塑造力和带动力辐射到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

  “治国必治边”,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云南受国际因素、发展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边境因素、生态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为国守边、筑牢西南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担当起来,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把祖国西南边疆建设得更加稳固安全。

  立足“民族”特点,加快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云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特有民族,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经过漫长的民族迁移和变迁,千百年形成了云南各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云南民族工作,2015年1月对我们提出了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殷切期望。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长期落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合力守边固边兴边的内生动力不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发展格局和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相互交织。对云南来说,民族团结进步始终是我们的工作主题,民族关系始终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不断丰富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新时代内涵,在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体现云南担当、作出云南贡献。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传承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巩固好、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我们要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把云南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立足“山区”特征,闯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云南是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过去受地理条件限制,大部分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对落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发展,云南山区发展翻天覆地,城乡面貌沧桑巨变,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通信物联基本覆盖。现在的山区气候宜人宜居、生态特色农产品和健康养生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清洁能源富集,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基因宝库”,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沿核心地带。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机遇,系统谋划、精心做好山区综合开发这篇大文章,鼓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切实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充分发挥山区资源的丰富性、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等优势,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我们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辩证关系,持之以恒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我省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产业体系向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的方向发展。要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布局项目首先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生态底线,严格控制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规模产能,杜绝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低端低效的产业项目,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的重污染类项目落地,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云南是能源资源大省,在绿色能源方面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要依托绿色能源优势,实施绿色能源战略,推动绿色制造强省建设,把云南绿色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制造优势、绿色产业优势、绿色发展优势。

  立足“美丽”基础,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永远的“七彩云南”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七彩云南”美誉,生态环境之美、江河山川之美在全国都是独树一帜。云南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风光绮丽,石林、香格里拉、玉龙雪山、泸沽湖等名扬天下。同时,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嘱咐我们,“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

  对云南来讲,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是大自然赐予的最宝贵财富,也是发展的核心优势。精心呵护这一核心优势、保护好这一最宝贵财富,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党中央交给云南的政治责任。我们要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保护好“七彩云南”的美丽特质,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相统一的中国最美丽省份。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盯住水环境质量、流域污染治理,扎实推进金沙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做好赤水河源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要保护好珠江源生态环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持续深化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湖泊建设,为七彩云南妆点出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要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落实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改革举措,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经验,让云南这颗“茶马古道”上的明珠在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绽放璀璨光彩。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