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好

发稿时间:2020-09-10 14:45:07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近日,就当前哈尔滨市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快振兴发展等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王兆力。

  记者:上半年哈尔滨市先后经历两轮疫情,受冲击时间更长,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压力相对更大,请问当前哈尔滨经济运行情况如何?

  王兆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极不寻常的开局。特别是4月9日,全市在46天无新增本土病例之后,再次出现境外输入病例关联的本土聚集性疫情,直至5月19日才实现“双清零”。前后两轮疫情冲击,给哈尔滨经济复苏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严峻复杂形势,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精准有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积极落实纾困惠企和激发市场活力的一揽子政策,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

  总体看,上半年全市经济复苏步伐逐步加快,生产稳中有升,需求逐渐回暖,主要经济指标虽然还没有实现由负转正,但降幅逐季、逐月收窄,二季度明显好于一季度,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全市经济形势逐步向好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和投资呈现良好势头。工业生产企稳回升,截至7月末,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7月份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在重大项目投资等牵引撬动下,7月份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由负转正,增长3.7%,增幅比上月提高17.9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恢复。我们做好加减法,归集30亿元建立中小企业稳企稳岗基金,受益企业1.8万户(次),减免企业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费33亿元,市场主体信心不断增强,新登记市场主体6.7万户。三是先行指标持续向好。1月份至7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8%,增幅高于上半年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0.3%。

  当前,疫情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韧劲,坚决守住“六保”底线,筑牢“六稳”根基,稳住经济基本盘,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记者:今夏以来,东北部分地区遭遇了较大旱情,哈尔滨农业生产是否受到了影响?今年的粮食生产形势如何?

  王兆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黑龙江的农业发展,要求黑龙江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哈尔滨是省会城市,也是农业大市。抓好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应安全,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也是我们落实“六保”任务的一个重点。

  2019年,哈尔滨市粮食产量285亿斤,生猪出栏量322万头、27.5万吨,相当于为全国人均提供了约20斤粮食和0.4斤猪肉,农业发展贡献、第一产业增加值以及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均居省会城市前列。

  今年备春耕生产的重要时期,也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受疫情影响,人员流动、物资运输、农资下摆一度受阻。我们坚持科学防疫,加强工作调度,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高效组织农资货源,加快农资下摆到户,及时开展农技指导,确保适时播种,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13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97.6万亩,比上年增加51.6万亩。

  哈尔滨耕地面积大,历年总会有一些自然灾害。今年部分地区遭遇了旱情和台风,但对全市的影响不大,灾情影响程度与往年大体相当。长期以来,我们在农业生产中总结了一句话,“(农历)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目前,农作物长势普遍良好,苗情好于去年同期,农历七月十五已过,后期如果没有重大自然灾害,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粮食总产将提高到300亿斤左右,基本达到综合产能最高水平。

  “五谷丰登粮为先,六畜兴旺猪为首”“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猪肉是重要的副食品,在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几年,受非洲猪瘟等综合因素影响,国内猪肉价格一路上涨、居高不下。我们牢固树立大的食品安全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部署要求,狠抓生猪产能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量达到226.6万头,出栏量达到207.1万头,同比分别增长了10%和9.6%,基本恢复到常年同期生产水平。在有效保障本地市场供应的同时,我们加快建立冷鲜肉品流通配送体系,积极向省外支援外销生猪及猪肉产品,截至8月底,已外销生猪20.3万头、猪肉产品11.8万吨,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哈尔滨的振兴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请问接下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王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发展,无论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坚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得以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新路子。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近几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抓发展必须从环境抓起、抓环境必须从作风抓起,持续整顿作风、优化环境,干部作风、营商环境持续好转,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比如,2017年全市启动整顿作风优化环境工作之初,不动产转移登记办理时限为20个工作日,2018年缩短到4个工作日,2019年进一步压缩到2个工作日。2019年,哈尔滨被国务院列入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激励支持的地方名单。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委托开展的全国32个重点城市网上服务能力评估中,哈尔滨排在第6位。

  转变作风优化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持续用力不停步,进一步用制度规范管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标准,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让“办事不求人”真正落到实处,让营商环境成为哈尔滨的金字招牌。

  二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哈尔滨有对外开放的城市基因,特别是哈尔滨新区和自贸试验区批复建设以来,我们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围绕打造先行先试的新区、改革开放的新区、环境优良的新区,加强制度创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形成了一批在全市、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我们将以更大气魄、更大格局、更大手笔,以新区、自贸试验区为样板、为牵动,在全市范围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抓住深哈对口合作的契机,认真学习对标深圳模式、深圳标准,促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能复制皆复制,宜创新即创新,将特区经验转化为哈尔滨发展实效。突出对俄开放合作,探索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构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加快形成对俄自由贸易新优势,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我们将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以创新驱动为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特色文化和旅游4个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信息、新材料、金融、现代物流4个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哈尔滨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实力突出,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9年,哈尔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4%、23%,同比分别提高了7.2个、3.4个百分点。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市校企合作力度,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制高点,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动能加快集聚。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哈尔滨一定能够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好。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