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坚决打赢收官战 奋力夺取“双胜利”

发稿时间:2020-09-01 14:35:06
来源:经济日报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南京市委和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大力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以更加积极的“保”来促进“稳”,以更加坚实的“稳”来保障“进”,以更加有为的“进”来实现“好”,坚决打赢“十三五”发展和高水平全面小康收官战,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上半年,南京GDP增长2.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前十,高质量发展走在江苏全省和全国前列。

  抓住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做到精准施策

  记者:南京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南京是从哪个方向率先突出重围的?

  张敬华:今年以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积极因素不断增多。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费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指标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本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行动指南,根据形势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影响,抓住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力以赴抓统筹、抓调度、抓落实。

  第一阶段:科学谋划抢抓开局。从去年底到今年1月中下旬,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谋划、部署和推进2020年的重点工作,做到了早起步、快开篇,为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稳中有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集中精力防控疫情。从1月下旬到农历正月十五,我们按照总书记“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工作来抓”的重要指示,集中力量抓防控、战疫情。除夕夜部署发动7000多名社工、民警、基层干部深入1200多个社区,排查出1.1万名有武汉旅居史的重点人员并采取有效措施,率先要求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全面实施小区封闭管理,第一时间有效控制住了疫情的传播蔓延。建立“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模式,以全市1.2万个网格、3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为主干,全面发动社区党员、协管员、楼栋长、治安积极分子等,形成群防群控、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

  第三阶段:精心组织复工复产。从2月中旬到3月中下旬,我们加大力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率先实行“防疫+”战时工作机制,及时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通过“防疫+工业”“防疫+招商”“防疫+建筑业”“防疫+服务业”等,两个星期就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100%复工。

  第四阶段:全力以赴稳定增长。3月下旬以来,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重要指示,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迅速制定并实施“四新”行动,每月开展项目观摩并现场调度,统筹抓好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同时,认真落实中央“六稳”“六保”任务,按下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快进键”。

  推动经济稳健发展,我们始终注重并抓好“三大支撑”:

  一是主导产业的关键支撑。今年以来,南京的主导产业发展稳中向好,这对稳住经济基本盘起到了压舱石作用。疫情发生以来,全市136家规上工业企业保持连续经营,上半年实现增加值43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1.6%。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地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集成电路、智能电网产值分别增长42.7%、14.5%。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发挥了主引擎作用。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9%,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4.8%,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8%。

  二是市场主体的增长支撑。一方面,龙头企业发挥了顶梁柱作用。一批百亿级项目持续释放产能,中兴通讯、LG动力电池等百亿级项目贡献新增产值近200亿元,台积电南京厂产值实现翻番,华为软件、中兴新软件增长49%、42%,中车浦镇、国电南瑞南控增长60.4%、34%,南高齿、乐金化学等大企业增长超过10%;新升规的378家企业中228家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市排名前10位的限上批零住餐企业零售额增长15.9%。另一方面,新动能企业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19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4.9%。无人经济、线上消费等快速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6.6%,网上商店购物增长36.3%。

  三是项目投入的实物支撑。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650.3亿元、增长4.8%,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75.8亿元、增长34.6%。36个省级、370个市级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37亿元、132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2%、55%,注册资本160亿元的中汽创智T3科技平台等旗舰型项目正式启动。

  以“保”促“稳”更以“稳”求“进”

  记者:在推进“六稳”“六保”过程中,南京取得了哪些成果,积累了哪些经验?

  张敬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制定实施40项具体措施并组织专项巡察,确保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其中,我们突出抓了三个方面:

  首先,突出就业创业,推出20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和10万个研究生见习岗位。4月份,出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10项措施,在宁各类企事业单位推出20万个以上大学生就业岗位。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加大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上半年发放68笔创业担保贷款共1155万元;将符合条件的42所在宁高校和16个省级大创园区全部纳入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7月份,出台实施《战疫情促就业十万研究生宁聚行动方案》,市财政拿出10亿元资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载体及各类企业、科研院所招聘硕博研究生等优秀人才。硕博人才来宁见习期间每月可得3000元见习生活补贴;见习单位留用见习人员的,根据留用率给予每人1000元或2000元奖励。截至8月28日,累计开发见习单位6681家,提供10.12万个见习岗位。

  其次,突出强链补链,以“链长制”推动8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地标产业的基础上,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8条产业链20个领域补短板、锻长板,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每条产业链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形成“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位专班负责人”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研究调度,力争每年实现20%以上增速。具体举措上,每条产业链重点培育打造30家“链主”式企业,建设3至5个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发展一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发展产业型基金和供应链金融,形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再次,突出市场主体,打响“宁满意”“企业家服务日”等特色品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最优发展环境,上半年新增企业4.4万家。加大纾困惠企力度,及时出台了惠企“宁10条”及24项实施细则,上半年落实各级惠企资金共计190亿元,为企业争取贷款支持518亿元。党政机关在年初一般性项目支出预算已经压减10%的基础上,再压减公用经费定额10%,压减公车购置、公务接待等预算10%,压减部分全部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先解决问题再说”等服务企业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18日召开座谈会、“早餐会”,面对面了解企业诉求、破解发展难题。实行“一线工作法”,市领导挂钩板块、区领导挂钩社区、街镇领导挂钩网格、机关干部下沉基层,向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981家重点工业企业和65家驻宁央企派出“驻厂员”,“贴身”解决企业订单不足、存货增加、资金回笼周期拉长等实际问题。

  实施“四新”行动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记者:4月份,南京出台了战疫情稳增长扩内需的“四新”行动计划,对于促进“六稳”“六保”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张敬华:“四新”行动指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4个行动计划,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的南京方案。“四新”行动是特殊时期的特别举措,立足点是扩内需,目标是保年度,抓手是新工程新项目,每个行动计划都细化为具体的指标、项目,排定明确的时序进度,确保可调度、可操作、可检查。

  从实施效果看,“四新”行动有力拉动了增长,有效传递了信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强劲支撑。

  一是新基建形成新带动。1月至7月全市346个新基建项目及30个新基建载体项目已完成投资671亿元,152个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达到92%,特别是5G网络设施、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等类别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7%、72%、68%。新基建呈现全面加速发力的态势,预计全年将超额完成860亿元的年度投资目标。

  二是新产业形成新动能。聚焦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5个新产业方向,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创新平台、拓展应用场景,全年五大新产业业务收入预计超4000亿元。上半年排定的200个新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新医药与新健康、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投资明显加快。

  三是新消费形成新热点。着眼于提振信心、引领潮流、壮大能级,推动全年限上批零住餐业销售额实现1.6万亿元。在全国率先发放3.18亿元电子消费券,举办放心出门消费“三部曲”等消费促进活动,大力发展高品质夜间经济,多渠道多方式促进消费回补和升级。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9个百分点,分别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1个和2.1个百分点。目前,新消费领域27项任务全部启动,100个重点项目已完成43个,其余项目均已启动。

  四是新都市形成新支撑。突出打造高品质生活,从满足群众需求和优化城市治理出发,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功能。1月至7月新都市开工项目237个、开工率91%,完成投资812亿元、占到年度投资计划的65%。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南京将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深入推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抓好“六稳”、抓牢“六保”、抓实“四新”,更大力度攻难点、抓短板、补弱项,坚决打赢“收官战”,奋力夺取“双胜利”,在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上取得新的进展。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