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巴音朝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稿时间:2019-06-10 14:55:34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巴音朝鲁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全数字生态体系,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信息革命历史机遇,积极谋划推进“数字吉林”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力打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主动仗,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和吉林发展,先后于2015年7月、2018年9月两次亲临吉林视察,为新时代吉林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制约吉林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是结构性问题,要补齐经济结构短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吉林振兴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下好结构调整的先手棋,打好转型升级的主动仗。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吉林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吉林振兴也要靠实体经济,必须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这为我们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有利契机。我们紧紧抓住信息革命机遇,大力推进“数字吉林”建设,专门召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专题研究“数字吉林”建设问题,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推进“数字吉林”建设的主攻方向,以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为引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实施智能制造转型工程为抓手,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吉林制造”向“吉林智造”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吉林作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优势明显,同时也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制造业提质升级日益紧迫。要紧紧抓住全球制造业分工调整和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智能制造这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加快制造业智能改造,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吉林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做好以下“三篇文章”。

  做好“有中生新”文章,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吉林稳定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也是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我们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围绕汽车、石化、食品、冶金、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加快推进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释放数字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促进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特别是大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一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共同实施智能网联“321”工程,加快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北方)示范区和“红旗智能绿色小镇”建设,有力推动一汽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加快发展。

  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部分,是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深入实施新增长点培育提高工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大力发展智能轨道交通装备、遥感卫星及应用、精密仪器与装备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例如,在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方面,建成了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了完整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绿色制造体系,长客股份自主研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已正式上线运营,国内首条无人驾驶地铁在北京燕房线开通运行。

  做好“深度融合”文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加速器”“催化剂”作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重点抓好“三个融合”:一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持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全省入选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已累计达到54家,长客股份、亚泰集团被评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二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深入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示范,推动具有技术优势的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创新组织和商业模式,以制造业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突破口,提供产品设计、系统设计、销售渠道、成套安装和运行维护等成套服务,促进制造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三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及时出台实施意见,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前正在着手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数字吉林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吉林科技资源优势突出,有吉林大学等62所高校和长春应化所、长春光机所等知名科研院所以及55家院士工作站,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有责任、有实力。我们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发展政策环境。

  加强应用基础前沿研究。深入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工程,围绕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聚焦深度学习、量子通信、类脑智能计算、人机混合增强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优势领域,部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功掌握一批“撒手锏”技术。目前,智能制造强基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基因测序通量指标达到国际上最高通量指标的两倍,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对式光栅尺、超精密液压元器件、氮气平衡器、盾构机专用刀具等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实现产业化。

  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落实与清华、北航、吉大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目前已认定10个省重点实验室、20个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和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

  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善于集成创新资源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突破力度,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企业创新活力。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制定出台“十八条人才新政”,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面加大培养、引进、留住、用好数字人才工作力度,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为发展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健全数字生态体系,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良好环境是推进“数字吉林”建设、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我们着力构筑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为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发展营造浓厚氛围。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只跑一次”改革,取消放权比例达到30%,“只跑一次”事项达到97.6%,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削减64.3%,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233个工作日压缩到50个工作日以内,最快13个工作日办完所有审批程序,全省营商环境在全国首次排名居第12位。

  强化产业基础支撑。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壮大工程,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与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进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东北亚大数据交易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去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农村网络零售额、跨境电商出口额分别增长33%、36.82%和30%。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能源清洁利用、溯源食品等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升级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推进5G试验网建设,加快光纤宽带网络改造,建设省级统建的大数据资源池和公共服务基础数据库,为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数字吉林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以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基金、高校产学研引导基金,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对数字经济领域的重点产业、企业、项目在金融、税收、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全力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作者系吉林省委书记)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