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州:抓好治本之策,促进精准脱贫

发稿时间:2018-04-26 16:52:03
来源:中国改革网作者:李晖(中共湖南省永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永州是贫困人口大市,全市共有新田、江华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宁远、双牌、江永3个省级重点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45万,贫困村931个(2016年合乡并村后为774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0%、11.6%,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繁重。2017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好“六大战役”,并把“脱贫攻坚”作为“六大战役”之首来打。一年来,我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切实担负战役指挥长的职责,扎实践行“三走访三签字”活动,足迹遍及全市14个县区(管理区、经开区)50多个乡镇,直观感受和经历了全市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信心和决心。

  强化“造血功能”,产业扶贫走出“永州路径”

  近年来,永州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为全市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全市产业扶贫“一村一品”的格局基本形成,贫困群众、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明显增强,探索出了一批颇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

  “农业+扶贫”模式。农业是农村的根本,是脱贫攻坚的首选产业。永州根据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基本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发展格局,目前,各个县区均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品牌,有345个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比如,宁远县“九嶷牌”、道州“濂溪牌”、江华“神州瑶山牌”、江永“永明牌”、蓝山“湘江源”、祁阳“金浩牌”和“自然韵”,等等。其中,新田县发展“富硒产业”,建成基地1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6万多贫困人口增收。道县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基地97个、万亩以上农业基地11个,其中贫困地区仅脐橙产业就建成“万字号”基地3处、“千字号”基地5处。

  “电商+扶贫”模式。电商作为一种新业态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新机遇。永州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精准扶贫的创新举措。先后与阿里巴巴集团、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和“满天星点亮中国·湖南永州农产品防伪溯源体系”建设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在县区同步推进农村淘宝项目的地级市。农村电商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人才大量回流;一些县区出现了电商村、电商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目前,全市有114个贫困村建立了电商运营站点,招募村淘合伙人260多人,1.8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中受益;江永县、祁阳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旅游+扶贫”模式。永州是旅游资源大市,全市大量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贫困地区。我们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依托贫困村丰富的生态资源、特色文化资源等,促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有116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景区、江永县勾蓝瑶寨列入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一大批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赚上了“旅游钱”。江华香草源景区、“中国银杏第一村”双牌桐子坳、宁远下灌花海等一批贫困村乡村旅游各具特色、来势喜人。其中,江华县桐冲口村借助湖南电视台驻县扶贫的机遇,邀请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栏目”走进香草源,引爆了江华旅游业。2016年,香草源旅游区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截止到2017年8月底,2017年共接待游客已接近10万人。

  “光伏+扶贫”模式。坚持把发展光伏产业作为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方法,着力推动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稳定脱贫。全市申报“十三五”期间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含新建和扩建)677个、建设规模16.96万千瓦。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406个,建设规模2.35万千瓦,完成投资1.2亿元,其中已并网119个,并网规模5849千瓦。各县区积极创新光伏产业推进模式。比如,江永县引进企业投资实行PPP模式共建,前三年收益全部用于村集体,且必须保证在4万元以上,不足部分由企业补齐,以后收益按比例分成。新田县积极与金融部门衔接,争取到农行“光富贷”光伏扶贫支持政策,以农建投为平台融资,整体推进该县光伏扶贫项目建设。

  坚持“四跟四走”,产业扶贫形成“叠加效应”

  在产业扶贫中,永州市大力践行“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形成了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全市脱贫攻坚发生了深度而有品质的变化。共减少贫困人口36.98万,贫困村出列131个。2016年以来,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旅游扶贫推进会暨乡村旅游培训班、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先后在永州召开。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形成四个方面的“叠加效应”。

  ——政府主导产生的“杠杆效应”。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吸引和撬动各类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目前,全市共有13家政府平台公司参与产业扶贫,筹集各类资金9.47亿元,带动2.74万贫困户脱贫增收。其中,新田县由财政直接注资5000万元,将国有农场、林场、水库、乡镇市场等政府资产划转到县农建投公司,以此为资本,共筹集资金16.76亿元(扶贫小额信贷7600万元,国开行扶贫政策性贷款8亿元,农发行授信贷款8亿元),用于促进全县125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光伏扶贫和生态养猪扶贫项目。

  ——企业带动产生的“示范效应”。积极引进和培育市场前景好、效益好、信用好的龙头企业,通过发展特色种养、劳务输出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建设。比如,祁阳县新塘角村与天子龙蔬菜公司进行股份合作,流转土地1200多亩用于种植槟榔芋、生姜和建设“百果园”,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并且着力提升祁阳槟榔芋、红爪姜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2016年底成功举办首届“姜•芋”文化节的基础上,2017年8月,产地槟榔芋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技术审查,成为祁阳首个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宁远舜天恒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肉牛养殖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贫困户签订投资对接协议,贷款776万元,带动贫困户776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安置当地贫困户在养牛场直接就业40多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江华九恒集团对贫困人口定向招工,进行专业培训,掌握技能后再在九恒就业,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集团目前共有员工830人,其中定向招收和安置了江华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子女236人,人均收入达到3.6万元左右。

  ——能人牵引产生的“头雁效应”。对致富能人进行重点引导,挖掘能人潜力,放大能人效应。大力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贫困户以土地流转、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实现穷人跟着能人走,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宁远县鑫农淮山专业种植合作社由经济能人欧阳植竹经营,他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金融”的发展模式,按分贷统还方式,从农商行为96户贫困户申请产业扶贫贷款391万元。贫困户将贷款委托给合作社实施产业开发和基地建设,合作社按照每年不低于贷款总额的10%分红给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与此同时,合作社与55户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帮扶协议,明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在合作社参与生产,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

  ——村组引领产生的“凝聚效应”。坚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引导群众把自身资源优势变为致富奔小康的经济优势,实现村民和集体互利共赢。比如,江永县勾蓝瑶寨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口,由村支两委作为组织者和开发主体,注册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贫困户以古房屋、土地等资源入股,将景区内责任田的土地经营权以分红加保底租金的方式流转给公司,按照“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机制引导村民抱团发展,获得的直接收益按村民占70%、村集体占30%的比例分配。2016年,全村接待游客18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1560元,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实现“稳定脱贫”,产业扶贫仍需“精准滴灌”

  从永州的实践来看,产业扶贫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把外部帮扶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结合起来,始终做到“靶向治疗”“精准滴灌”。

  启示之一:要坚持党政主导,政策联动。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突出政府投入在产业扶贫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好产业扶贫发展规划。按照市级统筹、县为主体、部门联动的要求,将产业扶贫任务分解到县区、落实到乡镇,具体到村和户。用足用活金融扶贫政策,将扶贫小额信贷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贷款、专项建设基金,放大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民营资本投资,实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突出解决好产业扶贫资金的问题。

  启示之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准、选好产业项目,是产业扶贫成败的关键。要充分把握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情况,从实际出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打造贫困村独特的产业“名片”。根据贫困户受益时效和可持续性,摒弃一次性受益、多年以后受益的产业项目,把见效快、贫困户受益时间长、受益大的项目,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优先选项。同时,要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相衔接,精心设计,科学论证,既要立足第一产业,联结二三产业,实现县域内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开发,又要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户一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启示之三:要坚持社会参与,凝聚合力。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注重引入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建立贫困人口与扶贫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产业项目,要积极探索由政府、银行、贫困户、企业签订“四方协议”,以契约形式明确利益分配、监管责任、还款义务、资金用途、项目运营等条款。适宜直接帮扶的,由扶贫经济组织通过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帮扶,促进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适宜委托帮扶的,把土地、产业发展资金委托给经济组织,以契约形式固定收益、不担风险;适合股份合作的,与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按股分红。

  启示之四:要坚持抓常抓长,久久为功。产业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坚持一幅蓝图画到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注重基地的培育。大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要注重品牌的培育。围绕优势产业,集中打造充分彰显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开发具有各自风格的系列产品。要注重人才的培育。选好村级发展的带头人,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科技人员下乡入户或采取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符合贫困人员需求的项目,努力实现贫困户“一户一产业工人”。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