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长沙: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跑线上

发稿时间:2016-09-19 11:25:21
来源:长沙晚报

  近年来,长沙提出“赢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的目标,以改革的新红利增创发展新优势、释放发展新动能。长沙为何提出这一目标?长沙改革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哪些?其中有哪些突破和启示?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日前专访了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
 
  为什么提出“必须赢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
 
  记者:长沙市为什么提出“必须赢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
 
  易炼红:作为内陆省会城市,长沙提出这个目标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要赢得区域竞争,必须赢得改革开放。发展要领跑,改革必须领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的资源和要素,由“跟随型城市”转向“引领型城市”。
 
  1.破解发展难题必须“赢”。长沙现阶段的发展是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不能再走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老路。但长沙产业发展的原有支点正在削弱,而新的支点尚在培育和形成当中;城市化的水平亟待提升,而“城市病”的困扰初见端倪;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需要新的空间,而资源环境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却已绷得很紧。这些“两难”问题如何破解,唯有改革创新。现实中的发展问题倒逼着我们必须在改革中“赢”。
 
  2.顺应群众期待必须“赢”。当前,长沙与全国很多地区一样面临着群众“就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民生问题。不从体制机制上突破,“老大难”问题就会“久治不愈”,人民群众就不会满意。长沙要通过赢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来赢得主动、赢得民心。
 
  二、为了向全市释放想改、敢改、真改的强烈信号。
 
  1.彰显一种态度与决心。长沙提出要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跑线上,是向全市干部群众表明义无反顾抓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以“赢”的姿态激发“改”的状态。
 
  2.体现一种责任与担当。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在“全面”中拓展、又要在“深化”中攻坚,是前所未有的硬仗。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理应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负起责任、展示担当。
 
  3.展示一种目标与追求。长沙是省会城市,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目标引领、有更高追求。要让“赢”的信念在全市各级干部的头脑中扎下根来,让“赢”的目标引领长沙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规定动作”“长沙作为”齐头并进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沙市改革工作完成了哪些“规定动作”,创新实践了哪些“长沙作为”?
 
  易炼红:我们体会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盘棋”和“整体战”。近三年来,长沙坚持发展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民生导向,统筹铺排改革任务440多项,承接国家、省里改革试点56项,研究出台重点改革方案150余个。总体看,长沙的“承接式”改革没有缺项和漏项,自主性探索形成了特色、见到了实效。概括起来是“四个一批”:
 
  一、紧跟上级部署,实施一批走在前的改革。对中央、省里部署的改革任务,我们坚持“跟上去、走在前”,在主动对接中确保落地生根。比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政府部门权限精简率达61.7%。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现在已全面实行“三证合一”“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在全国率先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便于操作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等等。
 
  二、紧贴长沙实际,设计一批组合式的改革。既紧扣上级精神,又立足长沙实际,大力实施组合式、套餐制、自主性的改革。比如,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从绿色建筑推广机制、农村污染治理机制,到生态环保市场化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机制,我们打出了长沙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一系列组合拳。再比如,去年我们确定实施了《关联性改革项目清单》,在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民生改善等四个方面,铺排了15项重点改革,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系统集成效应。
 
  三、注重精准发力,推出一批牵引性的改革。从制约长沙转型创新发展、治理体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问题出发,推出系列牵引性、突破性、关联性的重大改革。如在创新创业领域,出台富有含金量的自主创新“33条”,并配套制定了系列子方案,有效激发干事创业激情。今年又以改革清单的方式明确了“十大重点突破改革”,进行重点调度、重点监测。包括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综合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区提标提档系列改革等,着力从开放创新、增强城市活力增创体制机制优势。
 
  四、强化基层探索,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改革。着眼于解决影响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鼓励基层对改革项目进行组合设计、“二次创新”,强化改革的自主探索。如,长沙县的零碳县、绿色政绩考核改革,浏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基层探索性改革经验,宁乡县土地合作经营的“鹊山模式”,雨花区实施的社区职能职责清理减负增效改革,岳麓区推出的区校合作,等等,有的在全国全省得到了重点推介。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
 
  记者:长沙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哪些突破?
 
  易炼红: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定位为“三区一极”,即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一年多来,我们在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以一系列务实举措确保了良好开局。其进展、成效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在科学化谋划上定型。按照中央要求、借鉴外地经验、结合长沙实际,制定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年)》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把“三区一极”的战略定位细化、实化、具体化。同时,我们结合长沙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点、探索、实践,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自主创新的布局谋篇,着力优化了“四个体系”,即创新空间开发体系、创新资源集聚体系、创新产业培育体系、创新服务供给体系,把长沙打造成为创新高地。
 
  二、在深层次改革上破题。围绕打造全国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业环境最优、体制机制最活的园区之一,长沙高新区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制定了负面清单、实施了简政放权,初步实现了“园区的事园区办”。围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打造了集科技银行、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上市挂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三、在全方位创新上发力。按照“创新要实”的要求,我们像抓项目一样抓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1.搭建一批创新平台。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天仪空间研究院等落户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国家级创新平台近60个。
 
  2.建设一批“双创”载体。自创和引进了微软云孵化平台、腾讯众创空间、甲骨文(长沙)技术人才创新基地等众创平台,在湖南省首推企业集群注册制度。目前全区孵化器、加速器达20多个,孵化总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目前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600家,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达3600余家,授权专利2万多件。
 
  四、在高端化产业上引领。示范区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在高端产业培育上做精、做特、做优。智能制造在研发、企业试点上迈出重大步伐,首批智能制造试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0%、成本减少20%。两大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趋势看好:一是移动互联网,两年内聚集企业2000多家,助推长沙成为全国移动互联网创业“第五城”;一是军民融合,通过打造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引进了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北斗导航院士工作站,开通了麓谷卫星导航仿真与测试(长沙)开放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目前示范区内聚集军民融合企业百余家。
 
  五、在配套性政策上试验。我们根据长沙高新区的特点和优势,创新政策,形成体系。在制定鼓励自主创新“33条”的基础上,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长沙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以及《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政策》《支持创业咖啡发展实施办法》《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专项政策,在科研院所转制、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发展、科技金融、文化科技融合、人才引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全力支持,打出了支持政策的“组合拳”。比如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下,示范区聚集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已有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2人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
 
  四大机制应对改革“四力”问题
 
  记者:长沙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与问题,是如何应对的?
 
  易炼红:在长沙市近年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困难主要是“四力”问题,即,改革的压力如何传导、改革的动力如何激发、改革的能力如何提升、改革的合力如何形成。比如,少数部门和地方在改革中存在“等等看”“慢慢来”的惰性思维,存在“上面没有安排的不敢推进、没有成功经验的不愿试点、触及自身利益的不想改革”的认识误区;有的觉得改革面临的困难较多,改得不好有风险、不改反而更保险;有的对改什么、怎么改,先改什么、后改什么,采取什么举措、改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研究得不深不透,有的改革方案存在“照搬照抄”“修修补补”的痕迹,原创性、独创性的东西比较少;还有的改革联动推进、系统推进不够,存在“孤岛化”和“碎片化”的现象,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就涉及到16个部门,需要合力共推。
 
  我们在改革探索实践中,想了不少办法来破解“四力”问题:
 
  一、压实改革责任制。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每年把改革事项细化为清单,落实到市领导、市直部门和各区县(市)头上,形成“责任链”,种好“责任田”,做到清单式定责、链条式传责、倒逼式强责。比如实行制度倒逼,推行改革工作报告制度,每年由专项小组组长汇报改革工作,在大会上点评。实行进度倒逼,通过建立改革动态管理平台,对每项改革实行监测、通报。
 
  二、舞活改革指挥棒。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对改革不力或者改革不到位的,实行倒扣分。在用人导向上,坚持“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选拔任用在改革中想为、敢为、勤为、善为的干部,引导全市干部争当改革的实干家和促进派。
 
  三、营造改革好氛围。坚持激励与约束两手抓,鼓励改革,宽容失误。出台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容错纠错的具体情形、申报程序以及免责办法,为改革者卸掉包袱、打消顾虑。同时,对在改革中“无为”“慢为”“乱为”的,实行“有错无为皆问责,不换状态就换人”的硬约束机制。
 
  四、形成改革大合唱。在统筹有力、协调有方、运转有序上下功夫,把各方面的力量汇聚到改革上。实行诉求收集机制、重大改革协同机制、方案内评机制、第三方支持机制,推动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引入第三方支持机制,推动改革决策向第三方咨询、改革进度由第三方监测、改革效果请第三方评估,既为改革支招,又为改革加压。实行四级提醒制度,用提示函对重大改革进度安排、时间节点提前预告提醒,用交办函将上级部署、领导小组会议审定、省市领导批示的改革事项和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办,用督办函对改革进度明显滞后和存在明显问题的项目和单位进行督办,用约谈函对不重视、不作为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整改。
 
  对地方全面深化改革的四点建议
 
  记者:您对地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何建议?
 
  易炼红: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力助推下,长沙发展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加快了新动能培育。2013、2014、2015年经济增长12%、10.5%、9.9%,今年上半年预计增长9.2%。长沙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由第7位上升至第6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三年提升了3.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工程机械“一业独大”转变为新兴产业“多点支撑”,形成了新材料、工程机械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了13.1个百分点,城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省会城市第4位。
 
  我们尝到了改革的甜头,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红利,力求通过改革取得后发优势。不过,长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担了该担的责。几年来,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感受最深的有四条:
 
  一、改革要奔着发展中的问题而去。长沙近年来的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发展中的问题在哪里,改革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比如,园区是转型创新发展的主战场、主力军,但园区体制机制存在不适应发展要求的问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为此,我们出台了园区提质发展的实施意见、园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对园区管理体制、审批制度、用人制度、薪酬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释放了园区产业转型创新的活力。近三年来,长沙引进投资50亿元以上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24个,90%以上都落户园区。再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认为晚改不如早改、以后改不如现在改。我们在出台《长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发力。在去产能上,加大对煤炭、水泥、烟花爆竹产业的淘汰力度。在去库存上,今年以来长沙没有挂牌出让一宗纯住宅用地,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达75%。在去杠杆上,实行政府债务分类预算管理,完善借、用、还机制,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今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2家。在补短板上,大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上半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2%,占比首次过半。在降成本上,“营改增”减税50.9亿元,今年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4项。
 
  二、改革要围绕激发市场活力而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长沙在用好“有形之手”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围绕简政放权下真功夫,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由428项精简到179项,通过制定政府部门权力清单,部门权限由9706项精简至3612项。公布政府部门责任清单相关事项4417条,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与“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全面实行“三证合一”“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全市每12人当中就有1人创业。实施PPP项目28个,总投资369亿元,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中来。
 
  三、改革要着眼地方治理现代化而推。长沙坚持把改革目标聚焦到完善地方治理上,打出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物业管理体制改革等一套组合拳,同时在基层党建中实施“组团式管理、网格化服务”机制,把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法治中体现善治,在共治中落实自治。
 
  四、改革要务求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而行。改革不能空谈空转,必须落地落实。长沙近年来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时效整体提速50%以上,在破解“办事难”上增强了群众获得感。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市、区、街、社区四级联动的管理体系,整治“脏乱差”,实现“靓畅美”,让人民群众在清洁、清爽的城市环境中有获得感。推进招生入学制度改革,以最严制度破解“择校热”“大班额”“条子生”等问题,促进了教育均衡化发展。整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首批20家部省市属公立医院同步实施医药价格改革,让“看病贵”得到缓解。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体系和联动机制,对湘江长沙段城区的101个排污口全面截污,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01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4年增加了3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到70.7%,让人民群众共享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来源:长沙晚报)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