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张文显:“观时而制法”——提升信息化时代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发稿时间:2023-09-18 13:42:44
来源: 《北京日报》作者:张文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信息化时代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走出了一条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新道路。

  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化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主体的数字科技所催生的信息化革命,为社会治理注入了强大动能,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数字科技融合发展、广泛运用,深刻改变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我们党把“科技支撑”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科技优势与制度优势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治理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

  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信息化社会是易于流变的社会、风险变数最大的社会,并且大多数风险具有快速蔓延性、急剧增强性,很容易演变为规模性、系统性公共风险。如何有效应对信息化时代社会治理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

  法者,治之端也。进入新时代,适应社会治理的急需,我们对现行《宪法》作出第五次修改,编纂了《民法典》,制定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对信息化时代公共安全和公民信息权、隐私权、数据权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完善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把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及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在基层治理当中。

  社会治理所依之“法”,并不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也包括党内法规和社会规范。这几年,我们党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法规,对社会治理法治化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最近几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进社会治理制度集成性建设,注重把社会治理的好理念、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例如,完善党对社会治理全面领导的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推动互联网治理各项制度建设,形成了“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良好法治环境;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法治化运行的基层治理平台制度,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等。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