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宏观经济增速下行还没有完 还要全力以赴拼经济

发稿时间:2023-09-18 09:33:55
来源:贾康学术平台作者:贾康

  2010年是前面30年高速增长阶段最后一年的回光返照,两位数的增长就此不再出现,其后在两年间比较快地落到了增速的8%以下,再往后的三年(到了2015年)增速已经落到了7%以下。这时候本来有一个看起来很有希望的“L型转换”的确认,所谓L型就是新常态的“新”由L这一竖代表,而由新入常是L它尾巴拉出来以后形成一个中高速、但要努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平台状来代表。在2015年以后是延续了12个季度的6.7-6.9%这样一个增速区间的经济发展,但是又一重不利因素来了,就是中美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而不能够回到从前状态。美国遏制中国发生的种种对于我们不利影响因素综合而带来的结果,是市场预期明显向下调整,发展态势在2019年落到了只有6.1%的增速。再往后,又一重不利因素就是新冠疫情冲击。

  2021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面对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样的不利影响,中财办负责常务工作的韩文秀副主任言简意赅、直言不讳指出了我们还要注意主观方面的两个谬误,一个是合成谬误,一个是分解谬误。合成谬误最典型地表现在房地产市场,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出来以后,房地产市场整个政策有重大调整,延续到现在。另外一个,我们得注意还有分解谬误,最典型的是推进双碳目标完全正确,但那是一个40年的持久战,却出现了“把系统工程碎片化”的问题,具体表现是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名曰“碳冲锋”,有的地方政府感觉自己绿色低碳指标不好看,不惜用行政力量上阵直接去拉闸限电,当然是形成了违反政策理性的不良结果。

  至此我们可总结一下:2010年以后进入引领新常态的阶段转换,又有中美关系重大变化、疫情冲击,以及三重压力交织之下出现的经济下行过程。

  2022年两会上提出的是5.5%的经济增速引导目标,但是两会后出现超预期问题,全年经过努力也只是完成了3%的增长速度。这样一来,从疫情开始的2020年到2021年,这前两年比较可比的两年复合平均增长速度5.2%。2022年只有3%,2023年两会提出要达到5%左右。一季度4.5%,明显向好,二季度在去年只有0.4%极低基数的情况下,比较遗憾,却只报出6.3%。这样上半年是5.5%。像年初一些相对乐观的估计那样达到6%,已有难度了。可以做个预判:假定我们能达到6%,两年复合平均增长速度也只有4.5%出头儿,于是直观地看,2010年以后的增速经济下行过程,到今年没有完结。

  这时候,有必要重新再认识一下很朴素的“发展硬道理”。早在前些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就有这样的认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应该抓住2023年这样一个有可能成为转折点的契机,通过全力以赴拼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去对接“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中国的人口已经见顶,15年算总账的人均GDP如再翻一番的话,要求的保证速度是15年年均接近5%。我们现在面对的考验和挑战,就是我们“十四五”前面一段时间没有达到5.5%以上。本来想,如果“十四五”五年算总账在5.5-6%的区间,那么“十五五”、“十六五”基数抬高以后速度重心可能要下调,但可争取“十五五”五年年均速度往下不击穿5%的水平,“十六五”速度继续下调,但不击穿4.5%的水平。这样一来,15年间接近5%的保证速度就可以实现。所以现在,我们要抓住今年重新进入同比中高速的契机,争取在“十四五”的后面两年,以及延续的“十五五”、“十六五”期间,以高质量发展伴随中高速可持续发展,把经济运行维护在合理区间。

  当下,我们不否认有不愉快的因素,需要以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结合着政府各个辖区的发展,进一步动态完善高水平的现代化战略顶层设计,从中央到地方,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守正创新,守正出奇,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限政府的概念结合好,激励政产学研金创新团队打开新局面,在要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突破的像芯片、航空发动机这样的卡脖子领域里,打通“华山一条路”;同时更多的,我们还是要在双循环这个框架之下拥抱全球化,以内循环为主体,更好掌握自己的主导因素,而同时绝不放弃外循环,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