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以系统思维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发稿时间:2023-09-13 10:01:43
来源:中经理论作者: 范恒山

  产业集群作为融合协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各相关元素相互支撑又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推动产业链条的延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很多地方都把谋划与建设产业集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也成为衡量某个地区或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域的产业集群都是以某个产业为主体的,体现为一个主体产业牵引或带动下的多元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而且往往都具有特色,通常可称其为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是某种产业的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在特定地域范围的集中且较为完整地呈现,是一个由多种类型企业、服务机构和管理部门同向集聚、协同运转、有机融合的综合生态圈。这种系统性不仅体现在产业集群内部,也体现为与外部诸多关键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其有序运转和高质量发展,必须秉持系统思维,综合把握内外关系,通过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处理好一些关键问题,为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坚实的发展基础与良好的运作机制。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立足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产业集群建设不能做无米之炊,应当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空间布局。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体现为以天然资源禀赋为支撑形成的发展优势,巩固和发挥这种发展优势是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建设产业集群,不仅能使其体现出鲜明特色从而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也能使其拥有坚实的资源禀赋支撑而展示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优势存在于各个地区,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不仅能以现代化的产业组织方式推动一个地区加快发展,也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因此,应当发挥规划与政策的导向作用,统筹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以地区现实资源禀赋及聚集资源能力为主要依据进行空间布局,推动不同类型的资源向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汇聚,在优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配套协作与一体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慎重规划建设缺乏资源支撑的产业集群,并避免重复建设。

  着眼于激活市场动能,强化制度创新改善发展环境。产业关联性、市场融通性等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特质,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应遵循规律要求,把握问题导向,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坚持运用改革手段,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运转和深度融合,推动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通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畅通经济循环、稳定市场预期。二是积极推动要素整合和机制对接,不断强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和产业链上中下游有机衔接,强化产业互融互补、要素互联互济、企业互帮互促。三是深入实际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精细周到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及时化解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中的难点,促进产品质量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提升。

  瞄准关键环节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融合联动是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所在,因而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症结在“堵”。产业集群发展的堵点既来自体制机制约束,也来自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足。在大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同时,应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体系上,攻克影响产业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既有利于化解一些地区科技资源总体不足的困境,也能满足产业集群创新综合性较强的要求。在这方面要特别注重两点:一是强化公共科技平台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同时针对不同产业环节进行技术诊断,以加强共性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拓展对接。二是全面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并通过强化产权纽带和利益分享机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关联互动的运行格局。

  把握建设导向,对标先进水平打造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对产业集群来说,数字技术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网络化运行的黏合剂。作为新技术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将使产业体系发展达到新高度。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与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状况。应发挥各地区具有的独特应用场景优势,抓好关键环节,一体联动、高端引领,促进数字技术与全产业链的融合,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关键是要对标先进水平,利用先进技术打造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大力建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有能力的企业搭建并开放数字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各类企业、各类产业“上云”“用数”“赋能”,实现数字化转型;政企联手打造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为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引领示范;着力破除数据垄断与信息分割,最大限度地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实现数据资源的有序流转、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