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要让企业家能掌握自己命运

发稿时间:2023-06-12 13:56:55
来源: 东风独家作者:张维迎

  在2022年12月19日的和讯网财经中国年会以及第20届财经风云榜上,一场精彩的谈话展开了。

  主角是《财经》杂志的总编辑王波明,他的对手则是知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两人的对话主题围绕着中国经济的走向。

  以下是这次对话的精华,强烈建议你阅读。

  王波明:张教授,你从三大支柱(消费、投资、贸易)的视角,对于我们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有何高见?

  张维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们谈谈对明年经济的预期。我要说的可能有些悲观。我们有那么多的聪明人,但他们却都在预测明年、下半年、下个季度甚至是下个月的经济走向,我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短视。

  当我们的政策眼光只停留在下个季度或者下个月时,长远来看,这样的政策往往会带来反效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对“三驾马车”理论的看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待经济增长,但这并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经济真正好起来的时候,大家应该更多的关注其他的问题。消费和投资只是事后的数据统计,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那就彻底颠倒了事实。

  我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强调了十多年。消费本来就是生产的目的,如果我们为了保持生产而刻意提升消费,那消费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投资本来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和促进未来的经济发展,有好的投资才能带来技术的提升和生活的改善。

  但现在,我们为了保持经济增长而投资,投资的目标就变得无关紧要,只要能用钱创造出数据就行。再比如贸易,如果按照“三驾马车”理论,只有出口大于进口,贸易才能带来经济增长。

  而如果进口大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会是负面的。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中,有一个统计项目专门列出了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比例。

  当贸易对GDP的贡献出现负数时,那就是贸易逆差的结果。按照这个理论,我们甚至可以取消所有的贸易,因为至少这样不会导致经济负增长。

  然而,贸易真正的好处在于让每个国家的相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得以发挥,进一步推动分工的深化,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所以,每次听到人们用三驾马车来分析中国经济时,我都感到很不舒服。

  我们用数学公式、统计等式来倒推应该刺激多少消费、投资和贸易,这是一种荒谬的思维。我们似乎总是喜欢倒着想问题。

  王波明:我们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长将在3%左右。如果我们想要激发经济潜力,那必然离不开企业家的努力。但现在,企业家似乎缺乏信心,如何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呢?

  张维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候,无论我们说多少漂亮的话,都无法真正鼓舞大家的信心。相反,如果我们实实在在做出一件事,那就可能让人们信心大增。最重要的是如何创造一个环境,让企业家觉得他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记得十多年前,我曾经给出过一个比喻。假设有两个人,一个在牢里,他知道有人在策划营救他;另一个人在牢外,虽然他是自由的,但他知道有很多人在追捕他。

  你认为哪个人会更有信心?显然,即使第一个人现在的处境很艰难,他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他的心态会更好。

  我们现在需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使我们付出再大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达到9%、8%的水平。

  为什么我们以前能有那么高的增长率?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套利型的企业家。他们只需要复制已经被证明成功的技术,然后在有这么多人口的中国推广开来,就能赚钱,经济也就随之高速增长。

  然而,这种方法现在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已经复制了大部分可以复制的技术,下一步就必须依赖企业家的创新了,这就比较难了。

  没有一个国家能仅靠创新经济实现8%、9%的经济增长,甚至达到3%以上都很难,英美的发展史都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未来能保持3%的真实增长,那就已经很好了。

  王波明:中国的经济如何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呢?

  张维迎:我们可以从过去学习。回想一下,是什么让中国的经济在80年代和90年代从破产的边缘恢复过来的?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解放了思想,实事求是,给了普通民众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觉得有追求的目标,觉得自己的命运可以掌控。

  如果我的命运主要由我自己来掌握,即使出现错误,我也只会责怪自己,而不是别人,那我就会有信心。

  我记得在1993年,有这么一句流行语:有些年轻人夏天穿着印着“点背不能怪社会”的背心。这就是说,社会已经给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果你没能做好,那就应该责怪自己。这就是那种精神。

  而现在,我们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就会去责怪别人,而且只能责怪别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所以,让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这些事经过市场检验,能为别人创造价值,那么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增长起来。

  3%的增长率就已经非常好了,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未来的经济需要依靠企业家的创新,而创新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需要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地夯实体制的基础。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明年的体制是否会比今年的更好,是否更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中国从一个贫穷和落后的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得益于"市场"的力量。

  然而,在市场被诋毁、贬低,甚至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市场的力量呢?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财富,更关乎我们未来的命运。

  在这个时刻,我们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因为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理解和坚守市场经济的原则。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