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环保产业唱响绿色低碳主旋律

发稿时间:2021-07-22 14:10:33
来源:经济日报

  全国碳市场近日正式开市,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制,也让绿色低碳更清晰地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及2021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邱启文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减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绿色需求不断释放

  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向绿色转型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对环保产业而言,绿色低碳提供了许多新机遇和应用场景。

  从2016年开始,连续参加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以下简称“环保展”)的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公司从2016年的300多人发展到700余人。”华世洁董事长郅立鹏说,随着各地标准规范要求提升、指标排放要求逐步提高,环保技术向着循环、绿色、低碳、节能的方向发展,公司也在不断优化现有产品,探索更多节能减排的方法,例如余热回用、能耗智能监控与切换系统等为客户降低成本。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巨大的绿色投资和消费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绿色发展推进处处长吕侃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情,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表示,从环保产业的角度来看,绿色低碳今后将发挥引领性的作用,未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绿色产业的需求会加速释放。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产业重点领域包括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5个一级行业。

  通过对“十四五”期间上述5大领域的市场规模作出预测,严刚认为,新能源汽车以及与之相关的充电基础设施、换电基础设施、动力电池回收等行业的市场增速或将超过30%。

  资本市场对绿色产业的未来十分看好。中金公司研究团队预计,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总绿色投资需求约为139万亿元,其中2021年到2030年的绿色投资需求约为22万亿元,2031年至2060年的绿色投资需求约为117万亿元。

  低碳技术亟需创新提升

  在环保展上,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围满了来咨询的客户。产品总监杨建虎告诉记者,公司的“生态大脑”整体解决方案以“蓝天云”“碧水云”“净土云”“低碳云”“自然云”“健康云”为核心,统一规划、协调、指挥、决策,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可视、可知、可控、可预测。目前,该方案已在全国多地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的研究表明,从2004年到2019年,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从600亿元增加到1.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300万家环保相关企业。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相比,我国在环保产业尤其是低碳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机制僵化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亟需加强。”吕侃表示,我国绿色低碳技术领跑、并跑、跟跑的比例分别为10%、35%和55%,总体处于跟跑阶段。国内科研院所绿色专利失效和弃权比重高达60%,许多技术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保障能力不强,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装备研发有待增强,碳汇技术方面研究明显不足。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分析说,未来,中国的环保产业将由工程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变,由项目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在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的引导下,环保产业在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方面会发生深刻变革,环保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

  低碳绿色是引领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曲久辉指出,未来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有五个重要方向。一是废物资源化及循环型社会构建技术;二是环境健康与风险控制技术;三是基于自然过程的绿色能源的水质净化技术;四是支撑绿色产业的现代生物、新材料和现代信息技术;五是支撑精准管理的智慧化产业技术,尤其是重大装备的研制以及精准化的升级。

  发力新业态新模式

  作为全球领先的安防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环保展上,向用户展示了公司在智慧环保业务中的解决方案。

  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发展模式成为海康威视进入环保产业的主要方向。海康威视副总裁王英杰表示,希望把视频智能技术、全光谱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统一软件架构的理念,展示给环保行业内的合作伙伴以及用户。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国告诉记者,公司在积极探索打通资产证券化路径、PPP绩效考核机制等新模式和机制,以及价格机制改革和相应配套政策。他表示,只有把这些综合起来,企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各细分行业协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严刚表示,绿色低碳在我国发展中具有引领性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和管理需求,未来环保产业的行业集中度会不断提高,“精专特优”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环保企业今后应找准发展定位,在细分领域深耕,同时打破行业间的应用壁垒,推广“生态+”“光伏+”等新兴服务业态。

  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共抓大保护,创抓新机遇”成为业内共识。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日前出席活动时表示,在新发展阶段,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产业支撑体系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