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放管服”改革如何持续深化

发稿时间:2020-10-29 13:32:05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记者 徐 隽

  核心阅读

  近年来,“放管服”三管齐下、互为支撑,成效令人瞩目,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政府职能持续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和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成效如何?

  企业开办不到5个工作日就能办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超过120个工作日

  “由于工作经常变动,每次都需要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每次都非常麻烦,耗时耗力。”“我和女朋友都在新疆工作,但两人的户口分别在河北和陕西,想领证结婚,就必须跑回老家。”

  不久前,中国政府网开设“异地办事还有哪些烦心事”栏目,不少网友纷纷上线反映问题。如今,这些群众的烦心事有望得到解决。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40项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

  9月30日,国办政府职能转变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这140项高频的“跨省通办”事项是从6.3万余条网络投票、留言基础上,经过汇总、梳理,合并同类项以后梳理出来的。

  让异地办事更方便,是“放管服”改革的一个剪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着力推进职能转变,从“简政放权”入手,进而推动“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形成了“放”“管”“服”三管齐下、互为支撑的改革局面,成效令人瞩目。

  “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问题得到明显改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说,各类行政审批大幅压缩,中央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压减90%,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施。

  前些年,浙江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很快,这项改革在全国推广。目前,政务服务基本实现“一站式”和“网上办理”。企业开办原来耗时费力,现在不到5个工作日就能办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以前用时一两年甚至几年,如今不超过120个工作日。

  “‘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显著标志就是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说,2012年我国各类市场主体不到6000万户,到去年底数量翻了1倍多、达到1.2亿户。

  疫情防控中,“放管服”改革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以网络购物、快递配送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为社区群众送去了生活必需品。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新模式,为许多人居家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支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疫情精准防控、高效处置创造了条件。“无接触”“不见面”等政务服务,有效维护了生产生活基本运行秩序、促进了企业复工复产。

  短板和薄弱环节在哪?

  各种限制多、门槛高、审批繁,束缚了创业创新手脚

  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放管服”改革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营商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进一步发展仍有不小潜力。

  “今年,一些银行推出线上信贷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很多市场主体不见面就能申请到贷款。这种模式快捷便利,综合融资成本也有所下降,但还是希望贷款额度大一些、期限长一些、受惠面广一些。”全国工商联常委姜明说。

  “在就业政策方面,应该破除影响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虞浔说,今年就业压力很大,稳就业是“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我国各类灵活就业有2亿人左右,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但部分行业还有不少限制,一些政策规定与灵活就业方式不匹配、不衔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采取了不少临时性的审批措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应该对这些临时性审批措施重新评估,该取消的要及时清理取消,防止将一些临时性审批长期化。”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建议。

  记者从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获悉,现在市场主体反映比较突出的还是各种限制多、门槛高、审批繁,束缚了创业创新手脚。在一些领域,针对一个事项往往存在多个审批甚至是重复审批。不仅行业部门要批,综合部门也要批;不仅有行政许可,还有公告备案、计划目录、布局限制、认证检测等管理措施;有的审批标准还相互打架,让企业无所适从。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市场主体购置大型专用设备、选择经营网点位置等,这些本应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事项,却需要有关部门审批。

  越来越多的审批监管事项下放到地方,但相关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却没有同步下沉。基层政府存在接不住、管不好的现象。

  “仍有一些审批可以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黄茂兴说,比如,现在仍有近300类产品要办理生产许可,130多类产品要办理强制性认证,哪怕只是对产品外观或不重要参数作调整都要重新办理许可或认证。这样的审批看似为了严格管理,但实际效果有限,存在有关部门疏于监管的情况。

  深化改革如何发力?

  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使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挑战。党中央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

  “要想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必须并重实施好宏观政策和深化‘放管服’改革,二者互补互促、相得益彰,既助企纾困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黄茂兴说。

  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重复审批、“一批了之”、只要权力不负责任等现象,姜明建议,对多部门重复审批进行清理,能整合的整合,该取消的取消,明确“谁审批谁负责”。应该对现有各层级的审批、各种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并形成清单,分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9月4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唐军介绍,目前,“证照分离”改革已在18个自贸试验区开展全覆盖试点。市场监管总局将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区域和事项全覆盖,从原来的18个自贸区试点扩大到全国,将自贸区的改革成果复制推广。

  对此,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尹传政建议,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审批、证明事项等领域,广泛推行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

  直播带货、共享经济、手机约车……近年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当前,新兴产业跨界经营、线上线下融合等特点更加明显,传统监管办法很难适应其发展需要,必须继续创新包容审慎监管。”虞浔说,对新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多一些柔性监管,有的领域要发挥智慧监管优势,对一些看不准、可能存在风险的,可以划定可控范围,探索试点经验再推广。

  简政不可减责,放权不是放任。政府部门放权越多,监管责任越重、要求越高。

  “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在事中事后监管上,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要及时跟进监管,真正实现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王敬波说,同时,应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减少人为干预,压缩自由裁量空间,使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放管服’改革不可避免会涉及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政府部门应该主动与立法及司法机构沟通协调,及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和授权工作。为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应将行之有效并可长期坚持的做法逐步上升为制度规范,以法治手段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各项改革依法有序推进。”方燕说。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