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白平和:改革赋能滨城,创新引领未来

发稿时间:2020-10-28 14:25:19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20年10月25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共滨州市委、滨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活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在山东省滨州市隆重召开。本文为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委书记白平和的经验交流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滨城区委、滨城区人民政府,向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滨城区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滨州市滨城区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是滨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区。黄河流经全区37公里,面积888平方公里,人口71万。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滨城是历史之城。龙山文化、黄河文化、齐文化、老渤海革命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横跨明清六百年,一门十二进士、父子五翰林”的杜氏家族享誉天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手树立的“棉区一面红旗”在这里熠熠生辉。滨城是生态之城。穿城而过的黄河,赋予了滨城浪漫水乡的灵动和雅致;“四环五海”、36桥、72湖、108座公园,造就了“黄河风情、魅力滨城”的秀美和神韵。滨城是枢纽之城。自唐朝起,在黄河岸边就设有渡口,享有“十省通衢”“清河横带”之美誉。今年,济滨高铁、京沪二线开工在即,未来“六高七铁九高速”纵横畅通,半小时到济南、一小时到北京、三小时到上海,“出门即出发”的交通圈、生活圈即将形成。滨城是科创之城。“南望清河影带,昼夜不息,舳舫交错,商旅蝉阵于东西,滨之城市士庶蚊聚。”描绘了元代滨城人才荟萃、商贾云集的繁荣。新时代,随着滨州建设“双型城市”大幕开启,“五院十校N基地”加速布局,作为全市主城区,一座产教融合、实业创新的现代化新滨城呼之欲出。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一直以来,滨城区就有“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的改革传统和创新精神,改革创新的基因一直在滨城人血液中流淌,一直是滨城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政治品格。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前列”为目标,用改革应对变局、开创新局,实施“全生态改革创新、全领域流程革命”,坚决破除深层次的体制障碍、机制梗阻,充分激发了改革驱动的“硬核”力量。

  一、改革为思想赋“智”,抢滩时代前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唯有思想解放,方能行动破冰。我区将改革的“开头炮”锁定在解放思想、释放活力上,坚持以解放思想统揽全局。几年来,持之以恒开展“学标杆、争一流、上水平”解放思想大讨论,探索出了对标学标、难点攻坚、争先创优、成果转化、品牌创建“五个常态”及考核评价“一个保障”工作新模式,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三年来,滨城人始终奔跑在对标、学标、夺标的路上,80多个单位选定标杆610家,外出学习考察350余批次,在对标赶超、“链接”先进中,累计形成学用成果450余项、创新体制机制153项,探索自主品牌83项。三年来,滨城人在“聚焦争先进位、全面走在前列”的丰富实践中,百舸争流、活力迸发,提升了“志不求易、勇于创新”的思想境界,累计争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79项,150多项创新经验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今年,我区提报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滨城改革实践》,被评为山东省20个地方改革典型案例之一,并上报中央改革办。三年来,滨城人在解放思想中冲破束缚,在改革实践中增长智慧,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先后夺得了2017、2018年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两连冠”,区委、区政府班子连续两年获评市管领导班子考核“双优秀”,区委被省委表彰为“干事创业好班子”。站在新的起点上,聚焦后疫情时代、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一以贯之用改革创新思维理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改革为发展赋“值”,攀升产业高端。滨城区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比重还比较高,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坚持用改革赋能,加速动能转换,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焕发了新的活力。2019年,滨城区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用改革建生态。引导传统产业聚力价值链提升,重塑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创新链、人才链,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昨天大家实地观摩的中裕“新六产”项目,就是产业链首尾相连、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成为全国食品加工行业的标杆。用改革聚要素。深化“3511”工程,打造产融综合服务中心,76家金融机构纷至沓来,形成了以银证保为主体、多种新兴金融业态并举的金融组织体系,实现了金融为产业赋能。用改革搭平台。积极推行“拿地即开工”和“标准地”改革,建成标准厂房22万平方米,使企业“拎包即可入住”,优化了产业发展的空间。用改革引人才。扎实推进“十百千”引才行动,去年以来累计引进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3人、本科及以上大学生3518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坚持用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用平台思维链接发展要素,用生态思维优化发展环境,筑牢创新底盘,攀升产业高端。目前,我们正在实施“十个一工程”,全力打造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这是市委、市政府建设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之后的又一力作,黄海、渤海宛如创新驱动的“两翼”,“两翼齐飞”、未来可期!11月6-7日,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仪式暨首届黄海科技论坛活动将在滨城举行。届时,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光临指导!

  三、改革为民生赋“祉”,顺应群众期盼。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我们始终坚持改革从老百姓最期盼、最关心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推动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渐次开花,探索出多项生动鲜活、富有成效的改革案例。“五个一机制”激活棚改旧改。2017年,我们全面启动了棚改三年集中攻坚行动,探索形成了“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群众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三年来,累计完成棚改项目98个、受益人群10750户。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为此作出批示肯定,滨城棚改改革案例也成功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三真工作法”解决退军难题。对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做到“真重视、真攻坚、真化解”,一举解决近20年退役军人未招考安置的历史遗留难题,全区到省进京涉军信访案件“零发生”,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法委郭声琨书记的充分肯定。“五级双向法”优化社区治理。瞄准“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主题和内容,我们明确了“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居民”5个层级正向推进、棚改户反向诉求的双向互动流程,落实了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创新了“四社联动”机制,搭建了五级协商议事载体,居民满意率达到97%。前几天,民政部《乡镇论坛》杂志社在我区刚刚举办了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宣传工作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培训班,推广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滨城样板”。“全科大网格”实现一网兜底。将综治、城管等网格“七网合一”,建立“全科大网格”,通过一张网有效实现了“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纠纷全调处”。昨天下午,大家观摩的碧桂园社区就是我区“全科大网格”的一个缩影。滨城区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路,再一次得到了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的批示肯定:“很有总结推广的实际意义”。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把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紧紧抓在手上,聚焦群众需求,用改革精神增添社会治理的温度力度,激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改革为干部赋“志”,汇聚攻坚合力。有志者,事方成。赋“志”让领导带头动起来。创新实行区委常委“1+5”联系帮扶制度,区几大班子成员全部冲在急难险重第一线,响亮喊出“跟我上”!赋“志”让用人导向树起来。创新实施“六个一线”考察干部机制,一些狮子型、老虎型、老黄牛干部脱颖而出,人人争先“让我来”!赋“志”让改革本领强起来。创新实施“三专”干部培养机制,抓实镇办、机关、村居、企业四支队伍建设,以“针尖子”精神练好“看家本领”,攻坚克难“我能行”!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树牢“争先创优、唯旗是夺”的目标导向,激发“努力到无能为力、付出到感动自己”的内在动力,让“快决策、快执行、快突破、快见效”成为滨城干部的鲜明底色!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给我们搭建了改革创新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友谊的平台,四海高朋、相聚相识;这个平台是智慧的平台,百家争鸣、华山论剑;这个平台是奋进的平台,登高望远、赶超跨越!我们将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乘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浩荡东风,扬帆起航、蓄势待发,为建设“富强滨州”的伟大实践贡献更多的滨城方案!

  最后,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和嘉宾经常“走进滨城”!特别期待改革创新平台再次“赋能滨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