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桑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宝鸡四城建设

发稿时间:2020-10-28 14:23:50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20年10月25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共滨州市委、滨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活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在山东省滨州市隆重召开。本文为陕西省宝鸡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桑妮的经验交流内容。

各位领导,大家好: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宝鸡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著名的历史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于此。宝鸡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太白山、法门寺享誉天下,西凤酒、好猫烟驰名中外,不仅是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更是国家新材料基地、西部重要工业重镇和装备制造业名城。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6.1万。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2223.81亿元,总量排名全省第三;地方财政收入87.9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446元、13094元。

  近年来,宝鸡市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有力抓手,以“四城”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装备制造业名城、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城市)统揽全市工作大局,从根除制约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入手,谋发展之路,解体制之困,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

  宝鸡是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西部重要工业城市,钛材加工、机床工具、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石油装备、医疗设备、电子信息、机器人零部件、传感器制造等产业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围绕老工业城市发展转型,我们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补齐发展短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实施技改重点项目,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在农业生产上,围绕做好“三绿”(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加工)文章,全力提升粮经比、粮畜比、粮加比,特色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2万吨,新建标准化果园12.5万亩,新增奶山羊20.4万只。在工业转型上,大力实施“1553”行动计划,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钛及钛合金、烟酒食品、能源化工、优势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大产业集群,数控机床、石油钻采等60多种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全市钛产量占国内军工高端市场的95%,占全国产量的60%,占全世界产量的22%,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世界第二。在三产发展上,大力实施旅游+生态+文化+休闲+美食+体育的“5+”发展战略,持续繁荣“夜间经济”,推动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2019年,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2267.3万人次、936.596亿,较上年增长20.4%和21.9%,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5%。在国企改革上,制定了国资国企改革“1+10”政策文件体系,推广“一包、二改、三混合” 改革路径和宝钛集团“1+N”改革模式,全市国资监管企业由2017年的36户减少到目前的18户,红旗民爆在“新三板”成功上市,西凤集团改革加快推进,2019年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55.09亿元,较2014年的280.66亿元增长62.15%。在军民融合上,全力推进总投资47亿元的58个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电子通讯、航空装备、新材料等三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全市军民融合企业达到71户,产值480亿元,军民融合发展“宝鸡模式”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专版报道,专用汽车、旋翼机等诸多“宝鸡制造”亮相70年国庆阅兵。

  二、以开发区体制改革为切入,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宝鸡现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经开区4个,工业集中区21个。针对各类开发区普遍存在职能定位不明确、权责不匹配,“小马拉大车”等问题,我们围绕“支持”“放活”“赋权”,全力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使其成为全市发展质量最优、速度最快、水平最高的区域经济增长极。2019年,宝鸡高新区在169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49名,较上年前移3位,其他开发区都不同程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在领导层面,对蔡家坡经开区、蟠龙高新区、太白山旅游区、法门文化景区等重点开发区,由市、县(区)双重管理,县(区)委书记兼任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县(区)长兼任党委(党工委)副书记,单设各管委会主任、兼任党工委副书记。在内部管理层面,支持开发区依法依规推进大部制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内设机构在精简效能的原则下自行设定,形成“区县融合、区镇融合、一体发展”管理体制。二是创新管理运营机制。鼓励开发区推行或引入公司制管理模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建设、运营或托管开发区。支持开发区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探索“飞地经济”新模式。优化人才引进环境,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保留身份到开发区工作,淡化编制和身份管理,高标准、有序实行全员聘任制,强化岗位绩效激励,对特殊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特岗特薪、特职特聘,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三是改革财政体制。从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土地供应、优化招商政策等13个方面支持全市开发区加快发展。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包括科创基金、工业基金、文化基金等,全力支持传统优势产业、骨干税源企业、旅游开发业加快发展。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试点,在全省率先推出了80个PPP项目,保证了全市3座跨渭河大桥开通、5座大桥开建、宝鸡文化艺术中心开馆、宝鸡大剧院开工、市监察委员会留置中心运行、市委党校搬迁,以及城市主干道改造、污水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所需。四是大力引进总部企业。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影响,宝鸡出台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十条政策》,从财政奖补、企业上市、科技研发、人才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尽锐出战,主动衔接,为企业落户宝鸡、进驻园区提供“保姆式”服务。目前,通过8场集中签约,已有289家总部企业落户宝鸡。

  三、以开放机制改革引领,聚力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为顺应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宝鸡市整合优化相关行政资源,精准推动对外开放机制改革,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一是加快建设宝鸡港务区,打造改革开放先导区。立足宝鸡不靠边、不沿海的内陆城市实际, 设立“宝鸡港务区管理委员会”,按照“两带四组团”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宝鸡市陆港新城、空港新城、综合保税区、会展中心。港务区管委会为正县级架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任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目前,宝鸡综合保税区已于2019年12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宝鸡机场前期拆迁、港务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快推进,已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33亿元,省际到位资金12.96亿元,策划包装项目65个总投资462亿元,走出了内陆无水港的“出海”之路。二是推动驻外机构改革,建立对外发展的新纽带。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战略,进一步增加宝鸡市驻京、驻沪、驻深圳、驻乌鲁木齐四个招商联络处的人员编制和工作力量。在各招商联络处现有职能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干部锻炼培养、人才技术引进职能,改造提升驻外机构办公生活设施,有计划选派年轻优秀干部到驻外机构挂职,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驻外机构所需专业人才,使之成为我市招商引资引智、宣传推介宝鸡、干部锻炼培养的重要平台,更好为全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三是做大外贸“朋友圈”,全速推进海外宝鸡行动。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积极推进“海外宝鸡”建设,在广西凭祥口岸、莫斯科设立宝鸡名优产品展示中心,创建新材料、钛产品、猕猴桃、纺织服装、机床工具等5个省级出口示范基地,打造眉县纺织服装、扶风生物植体、高新区有色金属等一批外贸产业园,与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中欧国际货运宝鸡专列正式开通,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申报实现全覆盖,“宝鸡社火、宝鸡面皮”等多次在外交流推介,宝鸡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0+3”行动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及相关考核办法,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投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互联网平台全部上线运行,多证合一、一枚印章管审批、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有力推进,,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4%,居全省前列;全市建成镇(街)便民服务中心114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1324个,基本达到了全覆盖、标准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市县两级“最多跑一次”事项累计达4637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以及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虚心听取各位领导的讲话建议,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宝鸡各项工作始终,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宝鸡“四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再次感谢大会给宝鸡这个发言交流的机会!我们诚挚的邀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来宝鸡走一走,看一看,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勤劳淳朴的370万宝鸡人民热烈欢迎您!

  最后,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